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17期
编号:12706912
说麻道辣话川菜(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17期
     重塑川菜

    后来四川人虽然以吃辣出名,但他们接触辣椒却要晚得多。直到乾隆14年(1749年)在成都郊区大邑县的县志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荤菜类:秦椒,又名海椒。”这比湖南迟半个世纪以上,但四川的吃辣习俗却几乎与湖南同时普及。四川人保持传统的嗜麻习惯的同时,又把辣味加入了饮食。番椒在四川地区称海椒的最多,辣椒和辣子次之,而辣子其实也是湖南人发明的称呼,这似乎证明了四川辣椒的主要来路与清初的人口迁徙有关。到嘉庆年间,在四川金堂、华阳、温江、崇宁、射洪、洪雅、成都、江安、南溪、郫县、夹江、犍为等县志及汉州、资州州志中都有了辣椒记载,辣椒的广泛分布证明它在川人的饮食习惯中地位日重。

    光绪以后,除在民间广泛食用外,经典川菜菜谱中也有了大量食用辣椒的记载。在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中,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的主要佐料,回锅肉在这里也被第一次写上了菜谱,辣椒从此时就成为川菜最主要的材料和最鲜明的印记。
, 百拇医药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川菜,都仅仅是在这300余年形成的智慧结晶。今天的川菜按照传统流派划分,有上河邦(成都、绵阳地区为中心)、下河邦(重庆、万县地区为中心)、小河帮(自贡、宜宾)、资川帮(以资中为代表的沱江流域各个县份,包括威远、仁寿、井研、富顺)等分法,但无论怎么划分,都离不开对辣和麻的运用。

    辣椒版图

    辣椒的势力范围终于基本划定。最迟19世纪初,中国的大多数省份的文献都对它的出现有所描述。它在康熙年间由浙江传入到中西南地区的湖南和贵州,从朝鲜传入的辣椒也从东北传到华北地区的河北;雍正年间又增加了西部地区的陕西,华北地区扩大到了山东;乾隆年间华东地区扩大到安徽、福建、台湾,湖南周边地区扩展到广西、广东、四川、江西、湖北,西部扩展到甘肃;嘉庆年间华东区又扩大到江苏;道光年间华北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南、内蒙古南部。

    历200余年时间,辣椒遍布了中国,此时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除云南)、华北、东北、西北辣椒栽培区域都已连成一片。
, 百拇医药
    相比起种植地区的迅速扩张,食辣地区则显得稳定得多。西南大学蓝勇教授按“辣度”划分了中国的辣椒地图:以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陕南为主的长江中上游重辣区;以北京、山东为核心,东及朝鲜半岛、西至新疆的北方微辣区;江苏至广东基本不吃辣椒的东南沿海淡味区。这与将近200年前的吃辣版图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蓝勇教授认为,在无需辛辣香料祛除腥膻的情况下,必须是日照少、冬季寒冷、气候潮湿,才会因为祛寒湿方面的需求而养成吃辛辣香料的习惯。阴、冷、湿为食辣三要件,缺一不可,而长江中上游的食辣地区,往往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冬季冷湿,是当然的重辣区;而北方微辣区冬季虽冷却日照强烈,大部分内陆较为干燥,因此辛辣取向较重辣区弱得多;至于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湿度大但冬季温暖,且日照较为强烈,因此没有食辣需求。浙西千岛湖一带或许可以为这种判断提供一个佐证,千岛湖多山雾大,冬季阴冷,气候潮湿,此地颇为嗜辣,俨然沿海淡味区的一个异数。

    气候因素类似于地质学中决定基本地貌形态的内力作用,它雕刻了辣食还是淡食的基本疆界,而辣文化的优秀产品如水煮鱼、毛肚火锅、剁椒鱼头等,则类似于流水堆积、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让吃辣的疆界越来越边缘模糊。一道新式的川菜或湘菜,或许比一个漫长的雨季更令人亲近辣椒。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郑褚)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