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3174802
汉字阻碍了创造力?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2012年第23期
     方块字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现活字印刷术的节目里起伏舞动的方块汉字不仅将场面推向高潮,也向世人展现了汉字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相较于大部分文字的学习,汉字的学习具有相当独特的过程。对于母语非汉语的人来说,学习汉字绝对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汉字与现存于世的数千种文字都不同,我们无法在不认识一个汉字的时候掌握它的发音。这一学习中的困难最近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汉字如何影响了创造力

    不久前《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语言学家称汉字阻碍创造力发展》,身兼语言学家和作家的威廉·C·汉纳斯(William C. Hannas)正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他认为方块字的书写系统阻碍了一种深层创造力。

    “掌握汉字书写所需的机械式学习造成了一种顺从的态度,使学习者将重点放在方法而不是结果上,过程压倒了实质。你会花费更多时间玩弄笔画,而不是对内容进行思考”。汉纳斯在跟同行的交流中曾这样说过。当然汉纳斯也尽量客观地描述了汉字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认为汉字学习促进了学习者的实用性思考而削弱了抽象思维,并且他强调此观点只代表理论研究,绝不涉及种族主义。虽然如此,“汉字阻碍创造力发展”如此敏感的话题一经提出还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这样的理论无疑将我国科研水平较落后、缺乏创新等问题直接归咎于伴随我们文明发展数千年的语言文字系统——其意义已远超过单纯的理论研究。

    其实对于汉字系统的合理性的争议早在近代就已有过一些讨论。在解放初期,甚至还出现过汉字拼音化的启蒙运动,无奈这项工程极为巨大,而汉字拼音化的科学性也一直受到质疑,以至于这项运动现在留给我们的只有汉字学习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了。以上争论与汉纳斯提出的理论很相似,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使用的都是表音系统,即只要学会了一些结构所代表的读音,在遇到陌生文字时即使不知道其意思,也能够拼出它的读音。这些代表读音的结构在一种文字中往往是很有限的,如英文中26个字母即可大致表示出所有单词的读音,根据代表不同意义的读音的组合又能表达出更复杂的概念,所以这类拼音文字对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很有利。而汉字学习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大部分汉字无法根据字形来拼出读音,且汉字的结构千差万别,使学习者在临摹笔画上花费大量精力,这也是汉纳斯观点的主要论据。

    最新的汉字拼义理论

    面对争论,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希望能够尽量客观地揭示出汉字学习的本质。今年年初香港中文大学张学新副教授的研究,恰巧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他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直指以上争论的核心。

    拼义,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代表意义的基本元素拼写文字,与世界上大部分文字的拼音系统相对应。张学新认为,拼音文字与拼义文字共同组成了人类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拼音文字和拼义文字穷尽了所有人类文字发展的可能性。就是说不管你再聪明再伟大,也不可能造出第三种文字了。”可见,汉字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智慧,它虽然与世界上大部分的拼音文字都不同,可汉字的系统代表了另一种文字发展的方式。

    要提出一个如此宏观的理论当然离不开科学上的实证研究,拼义理论的提出得到了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今年2月我国《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的论文。顶中区是大脑皮层上的一块区域,N200为被试者在看到中文词汇时产生的一个脑电反应。这篇论文通过脑电实验发现,母语为汉语的被试者在看到汉字双字词时会产生一个独特的脑电反应,即N200。这一脑电反应不论是外国人看外语还是外国人看汉语都不会产生,可见它可能代表了中国被试者脑内对汉字独特的加工方式。

    脑电,即通过贴在头皮上的电极来收集被试者大脑内部的点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脑内细胞的活动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脑电研究可以揭示出大脑在处理不同外部信息时是如何工作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汉字识别的独特脑电反应,就是在顶中区附近头皮上的电极所测得的脑电反应。由于其针对于汉字的特异性,所以我们推测这个反应一定与汉字识别的某个特殊过程有关。而这一脑电反应要比跟语义理解相关的脑电反应N400更早,这说明对于汉字的独特加工在看到汉字后很快就发生了,更可以推测出汉字系统与拼音文字本质的不同。

    在得到了认知神经研究的论据后,拼义理论进一步指出,汉字构成的中国文字在词汇水平上是拼义文字,其本质在于首先创造数千个视觉符号(汉字)去表达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把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去拼合更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也就是说,拼音文字是听觉文字,而汉字是视觉文字,两者植根于不同的感官通道,切合了不同的科学规律,这是构成成熟文字仅有的两个逻辑类型。汉字的词汇构造还符合了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有关人类知识表征非常重要的概念网络原理。这样,汉字作为一个文字体系的科学性也因此得以确立。

    汉字塑造中国人的思维

    有了以上的理论基础,我们就可以重新思考汉字的学习与创造力的问题。西方学者认为汉字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模仿的机械式学习,以至于使中国人从小就养成了顺从的态度。这显然是还没有理解到,在汉字系统中,代表不同意义的基本结构是在一定的规律下组合在一起,这些结构的组合以及多个汉字形成词汇的组合本身就有一个分析及抽象思考的过程。

    汉字的另一个特征可能更优于其他字母文字,即拼音文字的结构组合都是一维的,因为发音的过程是在时间先后这个维度上的,比如blackboard这个词由black和board两个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只能是先后顺序组合。而汉字作为一种视觉文字,其组合方式是二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所以汉字中元素的组合可以更加灵活多变。

    在汉语中,表达一个概念的通常是多字词(最常用的是双字词),这样的构词法更容易符合人类认知表征的概念网络原理。比如说猪肉、羊肉、牛肉、兔肉这几个词,我们在看到这些词的时候首先都会把它们归为肉类,然后再细分是哪种肉。而它们在英语中的表达为pork, lamb, beef, lapin,我们学习这些词汇时很难把它们归为肉类,也很难将这些词与肉的来源pig, sheep, cattle, rabbit联系起来。在拼音文字中也会出现学习不便的问题,当然英语在表述复杂的逻辑关系时有着严谨、科学的优点。

    拼音文字与汉字这两种文字系统都有着优势和劣势,这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它们各自有一套表征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指导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在创造力发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对这两种文字系统的探究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开放的态度下多了解、对比不同文化的精华可能对创造力的发展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张小萌 (江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