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3174855
人民大街 长春百年灵魂线(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2012年第23期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灵魂线路,就如同北京的前门大街、沈阳的青年大街、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著名街道一样,在吉林省会长春,人民大街就是这样一条街道,它是整座长春城的中轴线、城市建设的景观带,也是长春百年历史变迁的缩影与写真。

    屈辱与重生

    人民大街是长春市区的主干道之一,北起站前广场,南至绕城高速公路,正南正北贯穿市区中心,全长13.7千米,曾经是亚洲最宽的马路。这条街道的建设历时百年,经过了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也几经变化。

    1907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南满铁路,开始了有规划的长春市区建设。他们在长春头道沟购置土地,修建了长春火车站,并在车站前修建了直径175米的街心广场,初建时,命名为“大广场”,后按当时长春内所有广场的方位改名为“北广场”;由广场向南修建了一条长约900米的大街,也就是现在人民大街北段,即站前至胜利公园东北角,这一段仅占整条大街的1/13,是人民大街的最初雏形。这条街道最初被命名为“长春大街”。1922年,日本殖民当局把路名改成日本式名称——“中央通”;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长春位于东北腹地、松辽平原中央,是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具重要战略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统治中心。1932年3月,伪满洲国将长春定为国都,并改名为新京。同年3月8日,末代皇帝溥仪乘车从旅顺抵达伪都新京火车站。当时的中央大街上虽然挂满了伪满洲国的国旗,但人们的心情如同天上飘的雪花一样。

    1933年开始,“中央通”由胜利公园延伸到工农广场,取名为“大同大街”。当年的大同大街清一色是“三块板”路面,重要交叉路口设街心广场,给水、排水、煤气、电缆全部埋在地下。从胜利公园门前往南,路宽扩展到54米,分成快慢车道,有4条行道树组成的绿化带。在规划上,采用了环状平面交叉的模式,所以,在这条大街上共有6座圆形广场,既是回车岛,又是绿地。伪满洲国首都重要的权力机关多分布在大同大街两侧。

    沦陷时期,工程的施工是由北向南推进的。因为地形起伏大、工程量大,在20世纪30年代就使用过铁路翻斗车、铲运机等先进施工机械。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工程从1932年开工,1933年时,修到人民广场附近;1935年至1936年,到达解放大路口;1937年至1938年,到南端的卫星路口;1939年以后,无大变化,工农广场以南的路段只完成了快车道,没有绿化,人民广场以南的人行道没有铺装路面,车道全部采用灌注式的沥青路面,大部分是碎石基础,局部采用无筋混凝土基础;1941年以后,因经费短缺,只能维持原状。尽管这条大街最先采用了电力、电讯线路地下化的新技术;但直到日本投降为止,还是一条没建成的街道。

    人民广场以南,建筑物稀少;以北地段,除了三中百货店和日本毛织株式会社两处商店外,基本上都是官衙和企业办公楼,是典型的“办公室街”,又因为该街集中了当时伪满洲国银行和日本金融企业,又被称为“满洲的华尔街”。

    当年修筑这条大街时,沿途有新发屯、城后堡、义和屯、福安屯等多座村落,日本殖民当局急于修路和建筑,不顾中国人的死活,强制驱逐村民,强拆民房,强占农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修建“大同广场”和伪司法部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办公楼)时,就曾有村民被逼上吊自杀。

    抗战胜利后,苏军进驻长春,在中心广场修建了一座空军纪念碑,把这条街更名为斯大林大街。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长春后,把街道分成两段,改北段为中山大街,南段更名为中正大街,中心广场也改为中正广场。从1948年5月23日开始,解放军包围了长春国民党守军,切断其空中运输线路,并进行了150多天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守军粮食、燃料极度缺乏。同年10月,长春解放,大街恢复了斯大林大街之名。建国后,整个大街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街道的发展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4年,斯大林大街工农广场到卫星路段进行了拓宽改造。1993年,大街又延长1500米,并在与卫星路交汇处修建了卫星广场;同时,在广场中心修筑了象征打开长春大门钥匙的雕塑。1996年5月1日,斯大林大街改名为人民大街。2005年4月,修建了台北大街到长新街路段,全长大约1376米,建成后,路面宽60米。

    可以说,百年老街随着道路的延伸和名字的改变,见证了一个城市屈辱、动荡、饥荒和重生的历史变迁。

    景观与传说

    长春火车站是城市的门户和标志,是人民大街由北向南的发端点,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前身是1907年5月日本在沙俄“宽城子”车站南建的一处临时车站。当时的车站站房为青砖平房,狭小而简陋,客运站台是木结构和镀锌铁皮的防雨棚。1913年春,“满铁”长春站投资32万日元,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候车室,火车站曾是那个时代长春最宏伟的建筑。

    “满铁”长春站于1932年11月1日改称为“新京站”。该火车站建成和投入使用后,发挥了很大的运输作用,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一直担负着长春与外界联络的重任。1992年5月26日,火车站传出定向爆破的一声巨响,那座由日本人建造、在长春历史上存在了78年之久、也为许多老长春人所熟悉的建筑,消失在浓浓烟尘之中,人民大街从此有了全新风景的起始点。

    站在长春站一直向南看去,就会发现,人民大街是沿着一个很大的坡度伸展下去的,而那个坡底便是老长春人口中的“头道沟”。地处头道沟里的那座公园,如今叫“胜利公园”。该公园始建于1915年,占地面积27公顷,初建时,起名“头道沟公园”,俗称“西公园”,由“满铁”经营。1919年至1924年间,园内修建了纪念日俄战争的海军纪念碑和忠灵碑,园内东北角还建成了西公园管理所房舍等。如今,公园内的一处凉亭和一个花架便是那时建成的。

    1937年12月,“满铁”附属地撤销,公园转交“新京市”管辖。1938年10月3日,园正门前修建了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全副武装、跨骑战马的铜像,从此便改名为“儿玉公园”。1945年,改为“中山公园”。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几天后,有几个中国青年在深夜砍掉儿玉铜像的脑袋;再过几天,群众齐心合力把无头的铜像也拉倒了。1948年11月,为纪念长春解放,人们将该公园改名为“胜利公园”。此后,公园不断得到维修和扩建,胜利公园如今已成为长春市的一所综合性大公园。 (林建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