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9期
编号:13165436
廊桥:隐匿浙水闽山的传奇(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日 《百科知识》 2013年第9期
     当你有机会深入浙南闽北的高山长水,目睹“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时,不禁错愕,原来世界上最美的廊桥竟在这里!2012年最新调整的《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将位于浙江省泰顺县、景宁县、庆元县和福建省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政和县的廊桥群落以“浙闽木拱廊桥”的身份正式列入,这一举措标志着“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的浙闽廊桥将成为千余年来中国桥梁文化的代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桥梁遗产的中国代表。

    彩虹卧波,中国廊桥的前世今生

    桥梁专家茅以昇说过,桥是自古最普遍且最特殊的建筑物。《说文解字》解释为“用木跨水,即今之桥也”,河流山谷遍布大地,桥自然也随处可见,作为悬空道路的延伸,桥大多位于险要之处,绝处逢生的功能使其具有特殊性。

    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早期先民涉水的建筑可能是踏步桥,又称汀,通过抛石水中,踏步而成桥;随后是在两岸直接架木而成的梁;再随后发展为较复杂的梁桥和拱形桥梁。桥梁技术的成熟应当是较晚的时候,《易经》有“利涉大川”,可知当时大河上还没有桥,只能占卜出吉利的时间以设法通过。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正式发掘,出土的几处桥板上散乱堆积着的残砖碎瓦似乎可以证明这是廊桥,先秦造桥技术由此可见一斑。秦汉时定都濒临渭河的关中,渭河上有了建成3座“下圆以通水”、弯曲如虹木梁柱桥的记载,但这一时期的桥梁营建还只限于特定地区,没有大范围展开。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和建设的全面繁荣是在隋唐时期,隋开皇十五年修建的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赵州桥至今依旧挺立如故。唐诗中大量关于桥的描写,更为我们了解古代桥梁增加了浪漫和诗意的色彩:读刘禹锡的“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竹楼隔柳条”和白居易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一个

    桥的世界扑面而来。

    宋代我国第一次出现了新颖的木栱桥,学术上称之为贯木桥,也就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大虹桥,其特点是不用立柱支撑,既有效避免了“桥柱坏舟”,兼顾了桥上交通和桥下行船的需要,又形成了曲线美的阔大弧形桥身。难怪李约瑟博士曾感叹“中国的桥梁无一不美,而且大多数的桥梁都极为美观”。

    唐末至北宋的长期战乱造成北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数百万北方移民定居南方。仅宋建炎三年(1129年),跟随宋高宗赵构南渡的就有数万官员和百姓。大量北方移民不断在这一时期进入山高林密、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浙南闽北地区,随之带来的当然也包括贯木桥技术。贯木桥在“遥闻前山相对语,跨绕溪谷数里程”的自然环境中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廊桥。所谓廊桥,就是有屋檐的桥,当地也叫屋桥、风雨桥、蜈蚣桥、虾蛄桥,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不用桥墩也无需钉榫,桥上再架设桥屋,形成一个闭合完整的建筑空间。
, 百拇医药
    今天,浙南闽北地区现存的木栱廊桥不仅完整保存了自宋至明清以降多个实物桥梁,如北宋天圣二年大济甫田桥和双门桥(庆元)、明成化三年禾溪村三仙桥(周宁)、清嘉庆七年的梅漴桥(景宁),形成了中国木拱桥梁完整的历史剖面,而且也成功保留了从简支木梁桥(泰顺龙垟桥)、中间有支撑的木平梁桥(泰顺刘宅桥)、两端设斜撑的水平梁桥(泰顺城水桥)再到编木拱的整个木拱桥梁(泰顺三条桥)结构发展历程,明晰展现了中国古代桥梁的演进过程,再现了木拱廊桥的前世今生,堪称世界桥梁史的典范。

    景泰庆寿,廊桥诞生的福地洞天

    展开浙南闽北的卫星地图,但见绿山纵横起伏,白水曲折蜿蜒;沿温州向南经分水关向西进入泰顺地界后又仿佛一头扎进了山林茂密、溪水长流的桃源胜地。寿宁、泰顺、景宁南北相接,屏南、周宁、政和、庆元东西相连。尽管行政区划分属福建宁德和浙江温州、丽水,但由于其地理环境上彼此类似,历史上这一区域的边界相对模糊。据说直到明朝代宗景德年间(1450~1457年) 才相继建县,“景泰庆寿”的祥瑞合称就是证明。
, http://www.100md.com
    宋后直至元明清、民国时期,贯木拱大虹桥就再也没有在河南、山西、安徽、河北等地出现,甚至各种史料中也一下子不见了她的踪影。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深入浙江、陕西、四川、贵州等地考察古桥建筑,却在其1954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对廊桥只字未提。人们曾一度绝望,认为只能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才可窥见她的身影,只有靠想象才能还原她的风采。所以当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浙江温州、丽水发现类似贯木虹桥的实物时,大喜过望的茅以昇先生称“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建于天”。

    随着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艰苦考察和科学研究后,人们终于可以确认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而是穿越时空在浙闽山水中以更新的形式再现。尽管廊桥与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但她已有多种突破和革新,如外形上多了翘角飞檐的廊屋;桥身不再如彩虹般圆润,而是多呈相对较平的“八” 字;结构上采用了南方的榫卯技术,还通过在靠近两岸下部结构中运用门式刚架

, 百拇医药     增强了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使得桥的跨度达40多米。

    滥觞于黄河以北的贯木拱大虹桥,最终在千年之后、千里之外的浙闽丘陵生根壮大。“县古山深,云藏州宅”的浙闽山水何以成为孕育廊桥的福地洞天?首先就是浙闽地区得天独厚的木材资源,直到今天,寿宁县森林覆盖率达74.8%,泰顺县森林覆盖率达75%,景宁县森林覆盖率达77.5%,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更是高达86.05%,俗话说“山上伐巨木,山下建廊桥”,此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修筑廊桥提供了木材来源。其次,北宋时江南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超越北方,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在促进南北交流的同时,也加速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南传。当时已有不少浙江、福建人涌入都城汴京游乐、经商,虹桥的技术借此带回也在情理之中。

    相较于辽阔平整的北方,“云开远树层城出,路转千峰五马迟”的浙闽地区自古对桥梁就有着更多的渴望。这里山峦叠嶂、群峰耸峙,山谷盆地交错,区位封闭。《庆元县志》说本地“崇山峻岭,所在扼塞,地皆天设之险,野少夷旷之区”。交通不便推动人们在深山中开出道路,在巨涧上架起廊桥。, http://www.100md.com(刘小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