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59353
古代哪朝人最会包粽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5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12期
     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因为楚国诗人屈原投了汩罗江,人们向江里投食以纪念他,从而形成的一个节日。这说法实在是一个误解。

    五月初五成为一个节日,早在屈原去世前,便已经存在,并且有丰富的节日内容,其中之一是“蓄兰为沐”。屈原在其《楚辞》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一语,说的就是这种节俗,古人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即此原因。

    端午节向江里投食,最早与周代第四位国王——昭王姬瑕有关。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意思是,周昭王到南方巡视后便没再回来,死于江上。最早向江里投放包裹食品,并非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因为周昭王。

    在江浙一带,过端午节是为了祭祀水神,对象之一是“涛神”。这位涛神是本为楚国人的伍子胥,他寃死吴国后化身为涛神,当年吴地人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是“迎涛神”。另外一说是,端午节是为祭祀与寒食节有关、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到了汉代时,祭祀对象则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寻找溺水父亲尸体的14岁女孩曹娥,端午节在浙江上虞一带,因此又被称为“女儿节”。至于纪念屈原,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确立。

    端午节最早流行于南方。南方水多,一直有向水里投放包裹食物祭祀水神的风俗。早期的包裹物并不只限于芦苇叶,有的用植物叶子如菰叶将有粘性的黍米包裹成角状,这叫“角黍”,也是最原始的粽子;有的用竹筒装米,称为筒粽。后来还有用箬叶包粽子,至于用芦苇叶包粽子,则相对比较晚,但却成了目前的流行。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期得到强化,粽子的形状、内容也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肉粽、果仁粽在当时均已出现。当时煮粽子很讲究,并不是直接放在清水里。据西晋人周处《风土记》记载,当时人们“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之”,即将栗、枣烧成灰,和水煮粽子。

    粽子用米最讲究的,当是唐代,要选用上等糯米,当年来华的日本人将粽子的做法带回国,至今日本还有“大唐粽子”的叫法。

    唐代人很重视端午节,这一天公务员还会放假。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期,便始于唐朝。唐代人很喜欢放假,汉魏时国家法定节假日只有冬至和夏至,而到了唐代,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全都可以“休假一日”。宋朝继承了唐代的休假制度。

    宋朝人比唐代人还喜欢过端午节,时人俗称之为“解粽节”。从史料来看,宋朝人最会包粽子,花色很丰富。据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朝人会在粽子里加入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包出的粽子多种多样,有角粽、筒粽、锥粽、秤锤粽、茭粽、九子粽等。煮也不一样,将艾叶烧成灰,和火共煮,这样煮出的粽子呈金色,故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一说。宋时还有“赌粽”一俗:赌谁拿的粽子粽叶长。解开粽子后,粽叶长的胜,短的输,输家或赔酒或赔钱。宋朝人过端午节也大有讲究。在宋朝,京城人家一般从五月初一就开始准备了,会用粽子祭祀天神。节日食品除粽子外,还要吃“白团”、品“端午果子”、饮菖蒲酒、艾酒。

    【责任编辑】蒲 晖 (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