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14
编号:13723636
回眸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314
     2013年6月2日,3D国际特工大片《天机·富春山居图》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全球首映庆典,影片已于6月9日全球正式公映。影片的内容将我们的视野带回到悠远的中国古代。

    名画《富春山居图》于1350年庚寅年完成;1650年庚寅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其焚烧殉葬;2010年,又一个庚寅年,由于温家宝总理的深情期望,这幅图从一件艺术珍品变成两岸相连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在中国书画史上还没有一幅作品能有这样传奇的经历,这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八旬老翁成就传世名画

    讲到这幅传奇的作品必须提到它的作者,元代画家黄公望。作为“元四家”(另外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的著名画家,他的一生历经坎坷。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幼年家境贫困,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浙江行省永嘉州(今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这个姓黄的老先生——黄乐,没有儿子,多年来一直寻找一个能够继承家产的儿子,直到94岁此公才遇到了当时七八岁的黄公望,见其聪明伶俐,甚是喜欢。收养以后,黄乐高兴地说:“黄公望子久矣。”遂取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的名字也是纪念了他和养父之间一段特殊的缘分。
, http://www.100md.com
    过继到黄家之后,由于黄家家境殷实,又是书香世家,加上黄公望聪明伶俐,因此,他12岁就参加了国家级的神童科考,这个神童科考有点像今天的少年班,国家希望通过这

    样的考试对一些优秀的孩子进行特殊的培养。经过神童科考后不久,到了青年时代,黄公望就在江浙一带做了基层的“公务人员”,主要负责田粮赋税。自此,一个聪明、有才学的年轻人胸怀大志,踏上了仕途。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黄公望在官场上的表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飞黄腾达,在他46岁的时候牵涉到上司张闾的案子上。原来,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黄公望受到牵连,被诬入狱。这一事件使黄公望的人生突然有了一个大的转弯,这个转弯使他生命中原本胸怀大志的野心幻灭了。

    长达五六年的牢狱生活,使黄公望心灰意冷,彻底断绝了步入官场的念头,一度靠在街头给人算命测字看风水为生。后来黄公望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做了道士,改号“大痴”。50岁左右师从赵孟頫,随其学画,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郏伦逵《虞山画志》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 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可见,长期浪迹山川使黄公望对江河山川有了深深的依恋。
, 百拇医药
    晚年的黄公望隐居富春江畔,《富春山居图》正是他以富春江两岸景致为对象创作的抒情写景式山水长卷。传闻黄公望时常携带纸笔沿江而行,观江山钓滩之胜,察烟云变幻之奇,看到自己心动的风景,便将其画下,于是才有了这幅旷世奇作。此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于至正七年(1347 年)启笔,至正十年完成创作。全卷除在山水构图上有疏密、动静的改变,尤其以运笔落墨的技巧最为迷人:绵长的淡墨线条,层叠的墨色积累,水墨的干湿转换,无一不体现着画家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凝结着他多年创作实践的修炼。

    黄公望一生经历坎坷,尤其他学画生涯起步很晚,有年代可考的画作只有 7 幅, 全是他 70 岁以后创作的,但其山水画却是元代山水画中水平最高的,有人甚至将他和“书圣”王羲之并列,称《富春山居图》可以和书法中的《兰亭序》相媲美。八旬翁成就传世名画,不能不说是书画史上的一大传奇。

    传世名作600年传奇旅程

, http://www.100md.com     黄公望完成创作后,将此画赠予了无用和尚。这位无用和尚是黄公望全真教的师弟,名郑樗,取道号“无用师”,自此,《富春山居图》有了第一位藏主,也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惊心动魄的传奇旅程。此画完成之初,无用和尚就有言在先,说此画“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他跟黄公望说:“你这张画画得太好,一定是传世名作,你要在后面写说是给我的,你不先写,将来人家会抢走,所以你一定要先注明”。于是才有了这幅画跋尾中的“巧取豪敓(通夺)”之说。

    而此番担心之举不幸被言中。原来,无用和尚在得到这幅画后不久就去世了,此画开始在民间流传,明朝大画家沈周得到这幅画后,非常喜欢,爱不释手。在当时,收藏家把自己收藏的书画珍品拿去请好友、名人题跋是一种潮流,题跋得越多越长,书画的文化积淀就越深。因此,沈周也把这幅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却被这位友人的儿子藏匿而失。其实这幅画是被这家的儿子卖到了做节推官的樊舜手上,这个樊舜买了这张画非常得意,特意请来大画家沈周观看,沈周一看差点晕了过去,因为这幅画就是被骗走的《富春山居图》。沈周此人生性敦厚,面对此景也只能无奈地说,“岂翁择人而阴授之”,意思就是“这是天意啊,黄子久在阴间选择了要把此画送人,但选择的不是我而是樊舜啊”。又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再次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他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 当他筹集够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后悔不已,捶胸顿足放声大哭。 以后沈周仍念念不忘这幅让他魂牵梦萦的画作,凭借着记忆,他画出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他的仿作和原作在构图等方面都惊人地相似,此图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到明晚期,《富春山居图》真迹又辗
, 百拇医药
    转流入书画泰斗董其昌手中。

    至清顺治年间,此画真迹传到了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珍爱至极,甚至晚上睡觉都要抱着画入眠。临死前,吴洪裕决定要将《富春山居图》烧掉为自己殉葬。就在《富春山居图》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只见从围观的家人中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从火炬之中把画抢救了出来。此人是吴洪裕的侄子,因不忍见传世珍宝付之一炬才奋力相救。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吴洪裕的侄子又往火中投了另外一幅画, 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但是,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大火却把画作烧成了两段, 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纵 31.8 厘米,横 51.4 厘米,被后人装裱后命名为“剩山图”;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纵 33 厘米,横 636.9 厘米,虽然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了画首,因为这幅画当年曾被无用禅师拥有,又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从此,《富春山居图》这幅稀世珍宝一分为二,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长短两部分。, 百拇医药(江珂)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