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18
编号:13716803
赤坎古镇:红土岸边西洋景(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318
     受司徒氏图书馆读书之风的影响,赤坎另一大族关族也开始积极募集资金兴修自己的图

    书馆。与司徒氏单独的牌楼图书馆不同,1929年开馆的关族图书馆则是一个巴洛克式的庭院结构。图书馆主楼正门两侧矗立有两根3米高的罗马科林斯式圆柱,二三层与司徒氏图书馆相仿,也有一个内走廊;其中4个方柱贯穿二三楼,方柱之间通过宝瓶栏杆相连,柱头立面还可以看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涡券与缨络饰件。为了确保赤坎上空也有自己的钟声,同时勉励青年努力学习,关族图书馆的三楼也装上了一座德国大钟。开馆之初,馆内即藏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及其他图书近万册,一些国外的报纸杂志也经常更换,可以满足族内外读者的需要。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两个图书馆就东西相望,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公私藏书馆阁静态收藏、限制人们阅读的旧俗,用知识和信息滋养着动荡时期人们的心灵。如今,这东西耸立的图书馆已经成为赤坎镇上最美的传奇。

, 百拇医药     骑楼,传统民居的西洋嬗变

    骑楼是赤坎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600多座骑楼分布在3千米的街面上,俨然成为赤坎区别于中国其他古镇建筑的关键所在。所谓骑楼,是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一般临街且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从立面上看好像是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上而得名。作为商业气息浓烈的建筑,骑楼最早出现在与西方交流密切的开埠口岸。今天,赤坎成为国内骑楼保存且使用最好的地区,最壮观的莫过于镇上的堤西路一带,这里的骑楼多为三四层,随处可见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

    翻开赤坎所在的开平县的历史,这个清顺治初年始建县的年轻行政单元,所辖疆域又是由四围的恩平、新兴、新会三县之地析置而成,其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在百年发展中始终以农业为支柱产业。赤坎更是经过本地关氏、司徒氏两大家族自明代以来几百年的改良与耕作,才将水草芦苇茂盛、滩涂荒凉、渺无人烟的状况改造为良田千亩、阡陌纵横的岭南田园。所以,民国版的《开平县志》记载开平赤坎地区的民居建筑仍相当传统:“屋式多横过三间,富厚之家自一进至数进不等。中为厅堂,上起平阁以奉神祖,两边为房上皆置平阁以避水湿屋。内开天窗以日光,屋上密排木珩以防盗贼。厅前三面以瓦为檐,谓之廊。天光下射如井,谓之天井。”那么,赤坎民居建筑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庭院到“洋气”的骑楼这一嬗变的呢?
, 百拇医药
    原来,在明朝至清朝前期“海禁”政策钳制下,“崇山邃谷,明代称为岭西之地也,一面遥控沧海,平原漫衍为邑,膏腴向设,三巡检司分理之”的开平赤坎只能看到小规模的民间商品贸易,如康熙十二年《开平县志》“舆图志”所载“赤墈墟,趁三、八日”,意思是赤坎每月逢“三”和“八”日为集市。而随着乾隆年间的“解禁”和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和海路的通畅,赤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才体现出来,这个北接恩平、阳平,南通三埠、江门、广州及港澳,四周被潭江水系所包围的中枢之地,商贸流通一下子兴旺起来。江面船舶往来频繁,广州、阳江的蔗糖由此北运,苏州、杭州的丝绸借道这里南输,四川、云南的药材经这里到香港……南来北往的水陆运输把赤坎安静的渡口、码头变成一个热闹的集市。集市的繁华自然需要相应的建筑形式,既能满足居住又能兼顾生意的骑楼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当然,西洋式骑楼的出现还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归国关系密切,正如上文所述,开平海外侨胞人数众多,住惯了西式房屋的他们回国后也顺便将洋建筑的“模板”带回了赤坎。由于资金充裕,当时重要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都从香港转运,有些还直接聘请欧美的建筑师设计修建,使得罗马的石柱和传统的雕花门楼在这里实现了最和谐的搭配,中西建筑符号融合得天衣无缝。在堤西路,向街心伸出的骑楼还排成了一 条曲折迂回的走廊,成为人们遮荫避雨的好去处,也成为镇上人们休闲聚会的公共平台。, http://www.100md.com(刘小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