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44227
试管婴儿的数量和质量(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百科知识》2014年第1期
     2012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一项涵盖了30万名婴儿的研究显示,ICSI技术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风险加倍。通过ICSI技术产下的婴儿中有1/10出现了某种形式的异常。不过,研究人员并不能确定是ICSI技术所导致,还是精子本身的质量导致了这些缺陷。

    以上这些研究都表明,试管婴儿似乎比自然孕育的孩子具有患更多疾病的高风险。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从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的孩子患癌症和自闭症的患病率比较可以获得一些答案。

    试管婴儿患癌风险未必高

    对于试管婴儿是否更具患癌风险的问题,瑞典隆德大学的本格特卡伦也承认,试管婴儿患癌危险性高可能与人工授精过程本身无关,更可能跟不孕女性有关,即与不孕不育本身有关,或是由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等出生并发症造成的。

    英国的科学家调查了1992年至2008年间利用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10万多名英国儿童,并与英国全国儿童肿瘤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试管婴儿罹患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肾或生殖细胞肿瘤等常见儿童癌症的风险,与自然孕育的儿童相比没有不同。

    不过,研究人员确实发现试管婴儿罹患肝母细胞瘤与横纹肌肉瘤的风险略有增高。然而,这两种肿瘤是比较罕见的儿童肿瘤,如果以绝对风险来看,试管婴儿患这两种肿瘤的几率仍然很小。例如,每100万名试管婴儿中可能只有6人会患肝母细胞瘤。研究人员同时承认,他们并不清楚试管婴儿患这两种肿瘤略微增加的风险到底是因试管婴儿技术,或低出生体重、父母不孕等因素导致的,还是几率问题。

    显然,萨特克利夫等人的研究针对的是2010年瑞典隆德大学的本格特卡伦等人的研究。但是,后者的研究样本只有26000多名试管婴儿,而萨特克利夫等人的研究样本有10万多名儿童。从样本数量来看,萨特克利夫等人的研究是本格特卡伦等人的研究的4倍,因此结论更可信。

    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与自然孕育的婴儿相比,试管婴儿在3岁之后患癌症的危险会呈下降趋势。所以,萨特克利夫等人表示,未来5年他们还将继续跟踪这些孩子,看看孩子长大一点后患癌的几率是增高还是减少,因而会使研究更有说服力。

    试管婴儿患自闭症的风险略有增高

    试管婴儿易患自闭症主要与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有关,而且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负责人丽莎·雅丹最近指出,ICSI技术使用得太过频繁,使得通过该技术出生的男婴很可能会具有较低的精子数量。

    现在,人们喜欢选择ICSI技术的原因是,它在操作和程序上较为简易,而且它比标准的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率更高。在英国,不育夫妇中有半数选择了该技术,在北美和欧洲这一比例则高达90%到95%。但是,如此大范围地使用该技术却令人担忧。

    这种担心确实是有理由的。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斯文·山丁等人发表在2013年7月3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ICSI技术与儿童智力障碍和自闭症风险增加有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从1982年至2007年超过250万孩子的出生记录,并随访这些孩子是否被临床诊断为自闭症或智障,该随访持续到2009年。在这250多万儿童中有1.2%(30959)人是通过IVF技术出生的;在6959名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中,有103人通过IVF技术出生;在15830个诊断为智障的儿童中,有180人通过IVF技术出生。

    不过,山丁在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时称,把多个IVF治疗联合到一起观察时,并未发现自闭症整体风险增加,但是智障风险小幅增加。当把不同的IVF治疗分开观察时,发现传统的IVF是安全的,但是当涉及到ICSI时,儿童智障和自闭症风险都增加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CSI技术产生的后代增加了智障和自闭症风险呢?山丁表示,在他们的这项研究范围内,不可能确定ICSI技术产生的后代智障和自闭症风险增加的确切机制。而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的雅丹也表示尚不能确认ICSI技术产生的男婴在成年后产生生殖问题的原因。在雅丹的研究中,受治者全部都是因为男性不育症而选择ICSI技术。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孩子的父亲在生育上有障碍,那么孩子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遗传而导致未来生育能力有别于正常人,而不是因为ICSI技术的原因。研究人员或许在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但是,雅丹的研究情况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也许人类还真的并不了解自然生殖的规律和奥秘。因为,既然是男性不育而采用ICSI技术,那么医生是很容易采用精细的玻璃针获取一个精子并将其直接注射到卵细胞中。这个过程就是对自然生殖过程的模仿,但却是一种改进,甚至是一种革命,因为这一技术妨碍了精子的竞争。

    在自然生殖中,成千上万的精子需要竞争才有一两个优秀的精子冲破艰难险阻与卵子结合,从而受精成功并孕育为胎儿。所以,每位经过自然生殖过程诞生的生命至少其父本的精子来源都是千万中挑一的佼佼者,这样的生命是通过了自然选择和竞争的优秀者,所以强健、优秀和出类拔萃。

    然而,ICSI技术只是随机选取了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显然违背了自然状态下的“竞争上岗”的原则。由于没有竞争,也不是自然状态下优选的,形成胚胎并成长起来后出现问题也并不奇怪。

    3P婴儿也有风险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第一代试管婴儿的风险不大,但是,第二代试管婴儿(ICSI孕育的后代)风险较大。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又指出,第四代试管婴儿(3P婴儿)也面临较大的风险。

    3P婴儿的原理是,用捐赠者卵子中健康的线粒体来替换母体有缺陷的线粒体,因此这样的试管婴儿拥有两位母亲的遗传物质,一是线粒体DNA,另一是细胞核DNA,但以后者为主,所以婴儿将获得来自母亲、父亲和第二位母亲(女性)线粒体的遗传信息。不过,这也意味着线粒体DNA与来自双亲的细胞核DNA或许会出现不匹配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克劳斯·赖因哈特等人称,英国在线粒体置换(3P婴儿)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DNA的混合有可能带来危害严重的副作用。他们对果蝇的研究表明,细胞核和线粒体遗传信息的不匹配可能对后代的生育、学习和行为产生影响。尽管这只是对动物的研究,但赖因哈特指出,在此之前把用正常线粒体取代缺陷线粒体以孕育后代的方式比喻为更换摄像机的电池有点过于简单化。

    但是,英国人类授精与胚胎管理局受命对线粒体置换技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专家小组却认为,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出现不匹配的风险是微不足道的。该小组的罗宾·巴杰教授认为,人类拥有多种线粒体DNA和细胞核DNA,因此任何不匹配的影响都将是表面上的。正在研究线粒体置换疗法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道·特恩布尔教授也认为,虽然在线粒体DNA和细胞核DNA的不匹配是一种潜在风险,但是它的风险程度并不像赖因哈特等人描述的那样。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应当进一步对3P婴儿进行安全检测,而且长期追踪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面对想要利用这项技术孕育后代的不孕不育夫妇,也需要让他们认真考虑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好处。 (林森)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