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40638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百科知识》 2014年第3期
     独特风貌 根连两岸

    走在漳州古街上,对人们视觉产生巨大冲击的还不只是巍然耸立的明代石牌坊,那洋溢地域特色的街景绝对会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竹篙厝”和“五脚距”。这些风貌独特的建筑成为漳州古街区的旅游观赏亮点,许多游客喜欢进“竹篙厝”内穿行,在“五脚距”下留影。

    竹篙厝,顾名思义就是如同竹篙(闽南人称竹竿为竹篙)一样细长的房屋。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商业街区繁荣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为适应集市贸易而产生的一种商住一体建筑。竹篙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它仍然按照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原则,沿着中轴向纵深延展,形成多进院落,前面是商铺作坊用房,后面是生活起居用房,形成前店(坊)后厝的模式。一连串的竹篙厝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相邻的两家有共同的墙体。从街上看,一间店面紧接着另一间店面,每间面宽四五米,有的一家有一个门面,有的则有两个甚至多个门面,繁荣的商业街就这样由一个个店面紧挨着形成。香港路、台湾路两侧的建筑就是竹篙厝的典型。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建筑用地狭长,竹篙厝常建成2~3层的楼房。该种竹篙厝的门面吸取南洋的建筑模式,二楼是封闭式窗墙,楼下用方形立柱支撑,形成连续的长廊。这种上楼下廊的建筑形式就是骑楼,漳州人称为“五脚距”。相邻的店面在“共墙”前面共用一柱,方柱用油标砖交丁砌成,柱头纵跨方形通,横跨桁木,支撑二楼。砌建“五脚距”下部方柱的油标砖黑白相间的斜条纹格外夺人眼球。漳州多雨,雨天行人在骑楼下行走,不带雨具也不会被淋,可以从容地漫步于商业街区,选购商品。在香港路溜街逛商店,人们的感受肯定与在北京王府井不一样,与在上海多伦路不一样,更与在天津五大道不同。你绝对不会把它与哈尔滨中央大街、平遥南大街、拉萨八廓街混淆起来,这就是建筑风格的差异、地域风貌的魅力。

    不过,笔者到古街区,更喜欢欣赏那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窗户。“五脚距”上的窗户除了实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成为体现古民居特色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如果仔细鉴赏了这些窗户,你会惊叹,老街上没有两扇完全相同的窗户。这里的窗户多为木制,窗棂有正方格的,有斜方格的,还有菱形的、等边三角形的;窗户有向外开的,有平推移的,平推移又有上下推移和左右推移之分;许多木窗有线条流畅的拱顶,有的还刻着精致的浮雕;其中还偶见西式的百叶窗,那是年代较晚的。真是一个窗子一个样,户户不同。可以说,一扇窗户就是一幅画,一扇窗户就是一首诗。看惯了整齐划一而略嫌单调的现代门窗,再来欣赏这些充满古典韵味的旧式窗户,你会在心灵深处微微一颤。那些窗户后面当年或许就上演过“陈三五娘”或“山伯英台”式的人间悲喜剧,它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去透视独特的风土人情,感受流逝的浪漫时光,读出丰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
, 百拇医药
    由于漳州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因此民居也相似。台湾居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祖籍漳州,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台湾宫室,多从漳、泉”。开始时,连台湾的建屋之木材也“多取福建”,“砖瓦亦自漳、泉而来,南北各处间有自烧,其色多赤”。因此,漳、台两地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布局特点、结构体系,还是外部风貌、艺术装饰,都极为相似。在台北、高雄、台南、宜兰等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漳州风格的民居建筑,其中就包括典型的“竹篙厝”和“五脚距”。

    浓郁民俗 草根情调

    漳州古街区地处旧府衙前,千百年来一直是人口密集的城市核心区域、黄金地段。香港路旧称南门头、南市街,南端就是中山桥。桥头两侧有多个码头,每天都千帆云集,热闹非凡,当地的商船水运把山区与沿海联系起来。从南门头、南市街的旧地名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古城繁华的贸易市场,从粮油食品、土产杂货、果品水产,到民俗用品、风味小吃,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 百拇医药     香港路北端垂直相接的台湾路,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古时是雨伞店最集中的路段,因此也被称为雨伞街;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的民居,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云集一街。中段中西合璧建筑上那些洋味十足的雕刻,可以让人回味漳州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的繁华情景;“至人药房各色洋货”“万圆钱庄”的店号、招牌可以让人了然于这里曾经的富有丰饶;“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的牌匾,可以让人想象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闽南古城的深刻影响;“天益寿”“采文”“新生”等书风各异的商家字号,可以让人感受到“海滨邹鲁”的文化底蕴;“庄有元先生牙科、施懿慈女士镶牙”这副不太符合对仗要求的对联,在民国初期是引来无数牙病患者的品牌;而门牌为16号的民居楼上“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则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时代印痕……面对这一切,你会禁不住慨叹天地沧桑、人世变幻。

    事实上,老街区的每一块招牌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天益寿药店是漳州最有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末,至今已经走过100多个寒暑。药店创始人姓陈,漳州漳浦赤湖人,少年时来漳州城里谋生,在天宝堂药店当伙计。因经营有方,受到老板赏识,做了药店老板的乘龙快婿。后来在台湾路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陈老板去世后,4个儿子继承父业,生意越做越红火,先后投建崇成、崇进学校,并与人合建光明戏院。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有200多人,散居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天益寿在漳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是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如今的天益寿金字招牌似乎还映射出一个精明强干的小伙计背着包袱走南闯北的身影。
, 百拇医药
    路边一块小小的“代书”招牌,让人睹物思情,仿佛看到一位老先生正襟危坐代写各类家书,一些侨眷侨属怀着满腔思念侍立一旁,希望一纸飞鸿能跨洋过海捎去情意浓郁的问候。漳州是著名侨乡,闽南人称“信”为“批”,侨批是华侨信款的汇兑工具,具有邮政和金融双重功能。如今,侨批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一封百年前的平常侨批在古玩市场上可以卖到几万元。

    漳州古街的店铺一间连着一间,古时这里每天车水马龙。高视阔步的达官贵人、颐指气使的衙役走卒、头戴方巾的文人儒士、布衣荆钗的平民百姓,都拥挤在一起,或购物,或逛街,或在阳台泡茶,或在街角下棋。在这市井中也便滋生了许多悲喜情绪和趣味故事。其中,最为市民津津乐道的是“灯火西施”的趣事,说的是香港路古牌坊下有一家煤油灯小店,店主人是街上有名的美女,脸庞白净,身材高挑,长相俊美。漳州人称煤油灯为“灯火”,这卖煤油灯的美女也就被称为“灯火西施”。漳州城里的帅哥们,不管住家有多远,都喜欢往这里跑,向她买“灯火”,为的就是一睹芳容。有的帅哥为了找到再次与“灯火西施”亲密接触的借口,甚至故意把刚买的玻璃灯罩摔破,再去她店里买“灯火”。当年“灯火西施”生意的红火就此可以想象了。这家灯火店兼售红烛、裙带、红托盘、小泥炉等闽南传统的婚嫁用品,生意也因此被带活起来。, http://www.100md.com(许初鸣)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