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4期
编号:13138220
东西方的“自我”差异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年第4期
     “我是谁?”这是一个亘古不变之问,一代代的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东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你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呢?东西方文化中“自我”这一概念又有哪些异同呢?

    独立性自我与互依性自我

    在认知领域,科学家们常使用“自我参照加工”和“其他参照加工”的比较,来探讨“自我”对人类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通常情况下,与“自我参照”有关的信息,会得到优先加工——即人们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信息加工速度更快。

    在我们的常识中,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重视自我认同,因此研究者将这种自我认知称为“独立性自我”。而东方文化更强调基本的社会联接,特别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科学家把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自我称为“互依性自我”。东方人通常会对重要的他人信息更为敏感,并且对他们倾注的注意和对自己的同样多。目前,这种跨文化差异已经得到了不少科学研究的证实。
, http://www.100md.com
    有研究者发现,英国人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要显著高于中国人。在大脑的活动方面,中、英两组也表现出相反的模式:英国小组在判断自己的面孔时表现出深度加工,而中国小组则是在判断熟悉面孔(朋友面孔)时加工更深,即倾注了更多的注意。

    与此同时,研究者对这种在自我参照中存在的跨文化差异,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同时引入“他人参考”的条件下,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对中国个体的研究中,与“自我”及“母亲”有关的记忆测试中,个体表现一样好;而在西方国家进行的测试则表明,与“自我”有关的词语记忆成绩最好,而与“母亲”有关的词语的记忆成绩则明显较差。这一结果说明,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概念是更为广泛的。

    这种文化比较研究的结果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重视,于是一些科学家开始通过行为实验及脑成像的方法,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有了更多的新发现。

    自我面孔识别的差异
, 百拇医药
    识别面孔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我们甚至有特异性的脑区专门负责面孔识别。该脑区在看到面孔时活动最强,在看到其他东西(如风景或者房子)时,激活水平比较低。在婴幼儿时期,我们最先能够记得妈妈或其他抚养者的面孔,这符合进化的原则。此外,识别自我面孔的能力也在婴幼儿时期发展起来,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第二年就能够区分镜子前的自我面孔。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自己面孔的识别,会优于对其他面孔的识别,即识别速度更快。但是北京大学韩世辉教授的研究发现,这种与自我相关的加工优势,会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在韩世辉的研究中,被试者为在读研究生,实验要求他们完成一个“面孔朝向判断”,面孔图片里既有自己导师的面孔图片,也有实验室其他老师的面孔图片,同时也可能出现自己的照片。结果发现,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比看到实验室其他老师的照片反应要快,这和预期相符合。但是,令人有点惊讶的是,他们看到自己导师的照片反应更快!同时,如果个体越担心导师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到自己的缺点,这种反应时差异(识别自我面孔与识别导师面孔相比较)就会更大。
, http://www.100md.com
    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导师的权威身份对学生的自尊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自我概念”在认知系统中的“地位”。

    东西方的自我概念

    最能体现“自我”本质的应该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涉及到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通常情况下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能够得到优先加工,个体对于和自我有关的词语的记忆成绩也会更好,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研究者通过比较人们在“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脑激活情况,来确定与自我概念相关的脑区。实验发现,大脑背外侧前额叶多与执行控制等认知活动有关,而内侧前额叶则在自我相关材料的加工中表现出活跃状态,这说明自我概念在大脑的认知系统中,的确有着不一样的地位。

    以脑激活作为标准,中国与丹麦的研究者进行了合作。丹麦被试者和中国被试者的文化差异是否也会通过脑激活水平反映出来呢?
, 百拇医药
    这次研究中,心理学家把“自我”分成了不同的成分,包括个人的物质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格属性。研究者的实验材料选择的是一系列自我属性,比如物质属性方面有瘦弱、黑头发等;社会属性方面如房东、教授;人格属性如勤奋、自私。被试者除了判断这些词语是否和自己一致外,同时也要判断这些词语是否与其他人(比如社会公众人物)一致。

    脑成像研究的结果发现,在上述提到的3种属性判断中:丹麦个体的自我加工优势均高于中国个体——即丹麦组在内侧前额叶脑活动水平更高,而这一脑区和自我概念加工最为密切。而中国组在加工社会属性时,在大脑颞顶联合区的活动水平更高。颞顶联合区位于颞叶和顶叶的交界处,在我们试图去理解他人的观点时,该脑区会有较高的活动水平,同时该脑区也部分参与自我概念的加工。实验还发现,个体的“文化互依性”越强,颞顶联合区越活跃;而这种互依性越强,内侧前额叶的活动越弱,这说明脑区激活上的差异可能与文化背景有关。

    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关于“自我”的差异,你是不是也想知道自己对“自我”到底了解多少呢?不妨写下以“我是______”开头的句子,完成一个小学时已经开始学习的句子完成任务,比如我是认真的;当你完成20个句子时,便会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如果你身边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人,那就比较一下你们的看法,看看到底有多大差异吧。

    【责任编辑】张小萌, 百拇医药(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