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29468
南京乌衣巷怀古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百科知识》2014年第9期
     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是历史悠久的古街巷,漫步在这条古街巷上回顾历史,能感受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体验着古人的激奋与悲凉。

    乌衣巷的历史渊源

    三国时,孙权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建都后,孙权在今天南京城区中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

    据说,当时镇守南京城的部队把营地设在现今乌衣巷的所在地,因为当时守城的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所以其宿营之地就被称为“乌衣营”。

    三国鼎立结束后,晋朝取得了统一,建业也属晋统辖。西晋初,建业被改为秣陵,但民间不接受,太康三年(282年),秣陵又被改为建邺。“邺”原是“曹魏集团”的发祥地,司马氏改秣陵为建邺,既否定了孙权的“业”,又暗喻司马氏事业发展之祥。西晋时,“建业”成了“建邺”,但乌衣营的旧址并没有改变。

    西晋的统一好景不长,20年之后,301年,司马氏皇族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发生了“八王之乱”。镇守建邺的琅琊王司马睿于太兴元年(318年)正式登基,称为元帝,这是东晋的第一位皇帝,他将建邺改为建康,建康成了东晋王朝的都城。

    对于东晋王朝来说,有两个姓氏的门阀贵族尤为重要,一个是王氏,另一个是谢氏。元帝在建康,依托的是在山东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琅琊王氏以及建康当地的地主豪强;元帝之后,几个短命的皇帝使东晋王朝一直不安稳,直到孝武帝司马曜,有了谢安和桓冲的稳健辅助,东晋才进入比较安定的时期,而谢氏也成了东晋王朝的另一个显耀望族。三国时是兵营住所的乌衣营,到了东晋成了王、谢等望族居住的“贵族区”,“乌衣营”成了“乌衣巷”,它伴随着金陵王、谢等显赫家族进入了荣耀的时期。

    在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极为引人瞩目,那是“王谢”并称的年代,有诗吟:“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东晋时,以王导为代表的王家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家都居住在乌衣巷,他们的子弟们被称为“乌衣郎”。当时在建康与乌衣巷的政要、文豪有密切来往的还有著名诗人颜延年、老资格的大文人沈约、大文学家鲍照、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太子、著《文心雕龙》的刘勰、著名画家张僧繇等。

    不难想象,东晋时的建康乌衣巷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将军的府第,作为贵族、士大夫的宅邸,作为风采文人的居住地,是何等的繁华、显耀和高贵!豪门大宅,比云画檐,香车宝马,灯花似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81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有人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一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颓荒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被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断垣残瓦,满目疮痍。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显赫辉煌的王、谢高贵门第也几乎踪影无存,疲惫的秦淮河水流淌着一片凄凉。

    沦为废墟的乌衣巷虽然已是残墙断壁,但因为其历史文化的魅力,还是引来了唐朝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崔颢、杜牧、李商隐、韦庄、刘禹锡等,都到过乌衣巷或到过建康,他们发思古之幽情,叹沧桑之变化。李白到建康,登上凤凰台,眺望白鹭洲,吟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到了建康,到了乌衣巷,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之后,乌衣巷所承载的历史兴衰还在继续……

    南宋时,建康城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或许是人们期盼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重新再飞回来,所以,在王、谢故居的废墟上又重新建起了“来燕堂”。古朴典雅风格的建筑又在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立起来了,堂内悬挂着王导、谢安的画像。可是,在元人的铁蹄下,南宋很快就灭亡了,乌衣巷在南宋并没有真正繁荣起来。

    一直到明代,1356年朱元璋攻入南京,1366年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了应天府城。洪武元年(1368年)秋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留都似乎没有那么多政事了,秦淮河两岸一天比一天热闹与繁荣起来。达官显臣,豪商巨贾,风流文人,纷至沓来;秦淮河畔,琼楼玉阁,舞榭歌台,鳞次栉比;秦淮河上,游舟画舫,琴声艳舞,纸醉金迷。乌衣巷虽然没有东晋时那样高贵显赫,没有宝马香车,但秦淮河畔却似乎又回到了六朝时的鼎盛繁华。

    明代之后,古都南京的沧桑历史还在继续,而且增加了更多的悲凉和苦痛。清初,满族铁骑到了南方,当时“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使很多人在南京掉了脑袋,秦淮河边、乌衣巷口,情景悲惨凄凉。不久,太平天国兴起,定南京为天京。清军于1867年破城,南京城经历了大浩劫。浩劫之后,虽有过曾国藩修贡院、恢复孔庙、翻新乌衣巷的举动,但秦淮河和乌衣巷并没有繁荣多久。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定南京为临时国都,经过10余年军阀混战后,1927年复都南京,此时秦淮河两岸早已混乱不堪,乌衣巷也失去了当年的高贵和风雅。又过了10年,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展开灭绝人寰的大屠杀,秦淮古河尸体填塞,六朝古都被付之一炬,金陵王气黯然尽收,古老的乌衣巷比隋唐时更为颓废荒芜。再后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1984年起,政府开始冲洗秦淮河的污水,并修建秦淮河旅游风光带。1997年,荒废了很久的乌衣巷终于得到重修,王、谢纪念馆也建立起来,湮没很久的朱雀桥再次跨立在秦淮河上,十里秦淮又开始喧嚷和繁华。

    今日乌衣巷

    重建的乌衣巷位于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西面与钞库街、大石坝街相交接,东面直通白鹭洲公园,全长五六百米,巷口有一门,门上有“乌衣巷”3个墨绿大字,走进巷中,其仿古建筑古朴典雅,青砖小瓦、回廊花格的秦淮格调,虽未能幽古如初,也能唤起人们的怀古幽情。

    乌衣巷建有“王谢故居”,门内有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内挂着写有“来燕堂”的匾额;在东院与西院间有著名的“听筝堂”模拟建筑,这是当年东晋孝武帝临幸谢宅、听谢安弹奏古筝之地;南院内有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摹本复制品;东院墙上镶嵌着《竹林七贤图》砖印壁画。在这里,依稀可见王、谢望族当年的盛世古风,令游人驻足深思。

    【责任编辑】王 凯 (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