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18
编号:13662162
荡口古镇 江南福地富乡(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18
     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它既是一个古镇,也是一个水镇,因位于江苏省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目前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荡口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荡口西邻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文化根脉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朝晚期,泰伯奔吴,定居梅里,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荡口3000年前就受到古吴文化的浸润,而泰伯带领先民开挖的江南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沟通鹅湖,对荡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古镇先人宣导耕读起家,诗礼传家,崇尚教育,镇内民风淳朴,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中国活字铜版印刷发明人华燧,江东巨眼、大收藏家华夏,赐一品服出使朝鲜的翰林院学士华察(华太师),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第一艘机械动力船的发明人华衡芳,著名音乐家、《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漫画大师华君武,国学大师钱穆,科学家钱伟长等。

    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三公祠、会通馆、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还修缮了千虑桥、积善桥等28座古桥。
, 百拇医药
    荡口古镇,福地富乡,人文荟萃,钟灵毓秀。

    江南第一义庄

    在《二十四孝》故事里,孝子丁兰有感于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情形,对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时尽孝而痛悔不已,并越发思念已故的父母。于是,丁兰就用木头雕刻出父母的形象,放在家中堂上敬奉。丁兰的故里相传正是古称丁舍的荡口。

    义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义”即义举,为本族做好事。因为这种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我国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扩展形成规模是在明、清两朝,前后历时800多年。当时义庄的许多功能都与今天的基金会、慈善会有类似之处,它涉及了济贫、养老、备荒、助学、婚丧等施济内容,在慈善解困、安定经济、安抚人心以及社会自我调节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无锡的义庄就始于荡口古镇的华氏一族。

, 百拇医药     作为孝子的故乡,荡口一直盛行孝义之风。华幼武、华贞固为奉养年老母亲而构筑的“春草轩”,堪称我国农村第一所家庭养老院,从堠阳到荡口,存续时间长达600多年。此外,赡族救困创办义庄,荡口亦开先河。荡口义庄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前期华仲谆创设的“义仓”,它可以说是义庄的雏形。当时,华仲谆勤劳致富后,在建桥筑路、减租惠佃、广行善举之外,又做出割田百亩置义仓赈荒赡族的义举。明代中叶,侍读学士华察创设役田(按徭役情况而捐赠的义田)。他辞官回乡后,毅然将家中半数良田共5000亩分给贫困佃户,并焚契废租永不收回。同时华察提倡设立义田,以解决族内鳏寡孤独及贫困人家的生活救助和子弟上学难题。华氏一举募集农田2400亩,顺利地建起了首批义田。华察的族弟、刑部侍郎华云辞官回乡后,捐田1000多亩,在无锡南门外建立了义庄。清乾隆十年(1745年),华氏家族的华进思独置义田1340亩,在荡口建立清代第一个义庄,当地人称为“老义庄”。其宗旨为赡族扶贫、助学济困。至清末,老义庄义田规模逾7000亩。

    义庄除救助族人外,还办过许多社会慈善事业。在老义庄的带动下,荡口兴起了创办义庄的热潮,襄义庄、春义庄、永喜义庄等10多所义庄先后成立,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善举之广,在全国亦属罕见。近代,荡口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贸业发达,文化教育昌盛,百姓居食无忧,这些与荡口众多义庄所发挥的慈善作用有很大关系。因此,荡口号称“江南第一义庄”。
, http://www.100md.com
    荡口人办义庄,在体恤人生存的同时,还想到了“训蒙童”的职责。就是说,贫困学子可以由义庄以粮代缴学杂费。19世纪中叶,尚义崇教的华存宽临终前明白一个道理:教书育人是华氏一族代代兴旺的根本,遂立遗命:捐置田租500亩,建立“华芬义学”,荡口民间办学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歌曲《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当年即曾就读于华芬义学。

    走在荡口,踏进那些至今犹存的沧桑老义庄、襄义庄、永喜义庄……细步轻移在墨色的正方形砖地上,那一进进厅屋,一面面白墙,一根根椽子……好像都在诉说着荡口人温情脉脉的体恤之心。

    湖桥红墙门

    《滕王阁序》里有“龙光射牛斗之星,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这徐孺就是荡口湖桥的名门望族徐氏之祖。徐氏世居南昌,元代后赴成都为官,后又迁至太仓徐市。其十三世孙徐朴公,经商致富,于明永乐年间迁至苏州,此为徐氏江南之始迁祖。

, 百拇医药     徐氏后代徐泰公为明万历庚辰科进士,任职工部主事郎中,加衔光禄寺少卿,因任万历帝定陵总设计师,故累功受重赏。他在苏城建一园,取名为西园。后其子徐榕公,因其母亲拜佛诵经,因而将修建的西园改为佛堂,又购建留园为其住所。留园,原名东园,原由富贾巨商刘氏所建,后刘氏败落,东园为徐氏所购,改名留园,“留”系“刘”谐音,并取其留住之意。苏州留园、西园及拙政园等均为徐氏名圃别墅。徐氏又在苏城郊区木渎之晨台山建造徐氏祖坟,并留有守护坟地之人,故至今有徐家大坟村之村名。

    徐氏在苏州近百年之久,后家道中落,至清乾隆期间,又因荡口华氏为其亲戚之故,才迁居荡口。

    徐氏在荡口湖桥建造家园,盖起了几进的深宅大院,又在住宅之旁修建了家祠。家祠在1946年前后被大火烧毁。据传,徐氏在苏州虽已建家祠,但因年代久远,家祠不知所踪。徐氏迁居荡口后,又建起了四进二弄堂的义庄,后因大宅被焚烧后,将义庄的最后一进改为家祠,并在沿泾滩修建了一座家庙。
, 百拇医药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宅第装修也不例外,绝不能逾越体制。按徐氏历代祖上的官衔级别,徐焕公又任礼部主事,按体制可建朱红漆大墙门。其内庭院深深,前后共有100多间房廊,高大轩敞,颇为显赫,故老百姓均以“红墙门”称之。

    薛司娘桥

    薛司娘桥历来是一个偏僻之地。清嘉庆年间,百姓为觅求依托,欲建庙宇,祈求神佛保佑。大墙门人(现硕放镇)一位姓薛的图督(县令以下的一种小官)一面联络18位图督进行募捐,一面组织人马到外乡、外埠募捐。在外出募捐的人员中,有位姓司的图督是吴县北桥人,他甘冒杀头之风险,用黄绢做捐簿,写愿募捐,致使百姓误认为此募捐活动是朝廷发动的,纷纷慷慨解囊。在募捐活动中,有一位“娘娘”一人捐认白银2.1万两之多。募捐成功后,由薛、司两位图督主持,选了一块傍接青荡、背靠鸿山的风水宝地建庙。寺庙建成后,准备将该寺命名为“娘娘寺”;那位“娘娘”却在船里面派人抬上一块早就准备好的“植福寺”匾额,从此,此寺就以“植福寺”命名。, 百拇医药(丁一)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