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21
编号:13658383
祁县老街:见证晋商500年辉煌(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 201421
     贾商大院 锦上添花

    我国著名文物及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曾说过:“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祁县晋商老街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就是点缀于街坊上大大小小的富商民居建筑群;其中建筑规模大、建筑艺术精者当数晋商巨族渠家与何家大院建筑群。

    渠家大院建筑群坐落于祁县古城东半区,有40个院落,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故人称“渠半城”。

    看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或者电视剧《乔家大院》的读者,已经对晋商宅院的建筑式样有所认知,两部影视剧的取景均来自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与渠家大院同属祁县,如今都已经成为当地著名景点。

    目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渠家老院,其主建筑有四大特色:

    一是高深的五进式穿堂院。渠家大院建筑既遵循了北方古建筑群的布局原则,又结合宅基地形与房屋适用性的要求,形成了独特的长达近百米、高深的五进式穿堂院建筑空间格局。五进院的中轴线上,南端为双层楼阁的高大门楼,门楼一层是面对古县城东大街的宽敞拱券式大门,二层是倒座门楼;北端是华丽的双层明楼建筑,与大门楼及三进院小门楼遥相呼应。这种五进式院以两个各高5米的小矩形贴墙门楼与两个砖雕照壁门楼界隔,形成一院比一院高、一院比一院宽的空间格局。
, 百拇医药
    二是精雕的石栏杆院。渠家大院第一进院的左边是一个南、西、北三合院,与二进院的通道浑然成为一体。为将二者隔开,南北向筑有17.5米长、1.75米高的青石栏杆,故称石栏杆院。既给人以两个院的格局印象,又能使人产生一个开阔的大院视角。尤其是那镂空的石雕栏杆,雕工精湛。整个石雕栏杆以10根石柱为框架,每根柱顶有神态各异的石狮,石柱的东西两侧雕刻有暗八仙、琴棋书画、四季花卉等图案,中间两根石柱之间为开口门,石柱的西边雕刻有“寿石贤贞护北堂、萱花挺秀辉南极”的楹联,东边雕刻有“玉府珠林罗典籍、瑶栏瑞砌有芝兰”的楹联,与北屋门额悬挂的木雕匾额“若虚斋”3个字浑然一体,彰显了渠家虚怀若谷的书香门风。其余8根石柱间皆为镂空石雕栏,每间中有一个大的石雕牡丹花,富贵大气。

    三是富丽的牌楼院。在渠家大院中,有一座两边配有砖雕照壁的菱形大牌楼,牌楼的正面门额雕刻有“乐天伦”3个字,北面则为“仁者寿”3个字。在大院中设置牌楼,是渠家大院的独到之处。这种由十一踩斗拱挑角构成的菱形牌楼,在整个古县城中也是罕见的,拱与昂的雕刻艺术十分精湛。即便是牌楼两侧的砖雕照壁也十分华丽,喜鹊登梅、松竹寿山、佛手朱雀等图案栩栩如生,这种“福寿康宁”的寓意,与“仁者寿”“乐天伦”的处事之道熔于一炉。
, 百拇医药
    四是奇特的院中戏台院。渠家祠堂南边与牌楼院相对的是戏台院。在大宅院中建戏台院,在中国民间建筑中少有。这个戏台院是由渠家第十七代传人渠源淦修建的。他自幼酷爱戏曲艺术且能拉(胡琴)会唱,出于对晋剧中路梆子的传承而建戏台院。

    清同治七年(1868年),渠源淦由人辅佐,创办晋剧中路梆子戏班,取号“聚梨园”。这是晋剧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戏班子不仅汇聚了当时优秀的演员及演奏人员,购置讲究的服装道具,而且勇于创新,将武场(锣鼓演奏)与文场(管弦乐演奏)分设于舞台两侧;武场的马锣演奏由手提改为悬挂,便于双手操作,提高演奏效果;文场的主乐胡胡,将小(椰子)壳改大,使音域更加浑厚。更值得一提的是,聚梨园戏班不仅排戏公演,而且注重人才培养,曾组建童伶培训机构,称之为“下聚梨园”,将成人的戏班称作“上聚梨园”,为晋剧中路梆子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渠家大院第二个建筑群与老院相隔仅宽1.4米,两者之间形成了长190多米的高园深巷,人称一线天。这是清同治年间渠源浈与弟兄们分家后开始起建的宅院,至清末已建成“梳型”5个排院,可惜其中的4个院落被改造,临东大街的四合院则完整保留了下来。其院虽没二层明楼,但作为单层砖瓦大院却十分独特。整个院落端庄大方,带有殿宇式的风格。大院正房两侧着意各缩回一间,形似“凹”字,寓意聚宝盆。这是中国北方民宅建筑最讲究的院型。
, 百拇医药
    虽说此院没有老院华丽雄伟,但大院却出了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进士渠本翘。他不仅出任过日本横滨领事、山西大学堂督监,而且倡导祁县绅商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旧昭馀书院改办为祁县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积极投身保晋护矿运动,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保晋矿务公司,出任首任经理。可以说,渠本翘是山西近代教育与工业的先躯。

    在晋商老街上,除了已保护开发的渠家大院外,还有何家、许家、薛家、翟家、韩家等尚未开发的一座座大院。居住在这些大院的市民,会为您叙说那些鲜为人知的前尘往事。

    名票明拳 艺苑奇葩

    祁县的晋商老街留下了千年古城诸多的历史记忆。茶票庄职员的食堂饭菜特别讲究,一个月内每日所吃不重复。内事掌柜是专门负责厨房的,由他来出当日菜谱,由于此人曾走南闯北去过各地分号,是个吃出来的嘴,因而最会摆谱,什么山珍海味都能点得来。面食就更不必说了,那是杂粮区祁县的天然优势,再加上厨师的粗细搭配技术,可以做出蒸、煮、烧、烤等上百种花样。至今,“八碗八碟”的菜肴和形形色色的面食糕点,仍沿续在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更为奇特的文化记忆当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中路梆子与戴氏心意拳。

    自清同治七年(1868年),渠源淦创办“上、下聚梨园”,至民国时期,富商韩家后裔韩子谦、何家后裔何芳圃先后组织“票社”,聚集戏曲爱好者定期闹票儿,唱中路梆子。每当各商号打烊,晋商老街的夜晚便会梆声阵阵,悦耳的锣鼓声、唱戏声,将市民带入甜美的梦乡。

    明代,雄踞古城东南坊的戴氏家族,因戴宾、戴光启、戴廷栻三代为官、政绩斐然,而成昭馀戴世家。他们曾为晋商老街立过两座丰碑:一是明末清初名噪一世的“丹枫阁”,当年曾有“南有水绘园,北有丹枫阁”之称。顾炎武、傅山等28位文化名人曾往来丹枫阁,与阁主戴廷栻结下深厚友谊。二是清中后期戴隆邦父子独创戴氏心意拳,在护商保镖及增强国民体质等方面做出过显著贡献。

    名人牌坊 流风遗迹

    牌坊是中国传统古建典型,也是祁县晋商老街建筑的一大特色。

    据清康熙四年(1665年)《祁县志》载,耸立于街巷的石雕牌坊达44座。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志坊,立于街口、庙前,例如桂林坊就是立于桂林巷口的标志建筑;另一类是功德坊,立于昭馀世家街区或主街。主要是标榜名人功德,昭示后人。此类牌坊是重头,竟立有39座,表彰的明代名人达27人。这就是科举时代的产物。可惜它们在“破四旧”运动中被拆除。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晋商老街的名人牌坊虽已消逝,但历代名人的隋唐遗风文脉不断传承在晋商老街之上。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范维令)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