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24
编号:13655571
消费习惯与大脑有关(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24
     1.便捷迅速。鼠标抢点,确认之后,一件物品即属于你。这样的便捷,在以往物资匮乏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2.满足占有欲。尤其是推出秒杀、团购的网站,对于物品属性的描述会让人恨不能马上拥有。就像一句著名广告词所说的一样“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只是在这个物资极度丰富的时代,令人目不暇接的“特别商品”永无止境。因此,网购生涯也是永无穷尽。

    3.提供“超值”体验。物超所值,相信是每一位购物者都意欲达到的目标。秒杀也好,团购也罢,提供的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是一种超值体验;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莫大的便宜,既享受了购物本身的乐趣,也满足了自己“勤俭节约”的表层愿望,皆大欢喜。

    4.满足“收储”欲。当下的网购中,不少物品对于购买者来说都是可用可不用,但他们抱着“总是要用的,先买个便宜的再说”的心态,以备不时之需。这可说是人类收储欲望的天性使然。“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让当事人产生自己善于安排生活的错觉。

    5.情不自禁地强迫体验。频繁刷新也好,不停翻页也罢,在网购活动中,当事人或多或少的强迫情绪和焦虑情绪也会左右他们的行为。尤其是秒杀活动中的不确定感和带有赌博性质的“中奖体验”,有一种替代游戏的快感在其中。这个时候,物品已经不是问题,购物行为本身包含一切意义。

    链接3:

    “双11”为什么会成为购物狂欢节?

    1.广告的心理暗示效应。“双11”的广告早就充斥于地铁、公交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在频繁的心理暗示下,人的购物欲望被激发。精明的商家成功地利用了许多心理元素,暗示商品的精神层面附加值,让人感觉购买是必须行为,而非可选择的。

    2.归属和交往的需要。“你都买啥了?”“双11”前后,办公室、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往往聚焦于此。没参与的人会觉得自己落伍,无法与大家保持一致,心里会不舒服。

    3.从众心理。不少人听别人说便宜、划算,往往会不问自己的需求,就跟着买。同时,人常有怕吃亏、想占便宜的心理,生怕打折时不买,以后买就贵了。

    4.获取心理补偿。商家成功利用了“光棍节”这个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宣扬单身者内心的寂寞、空虚,调动他们的心理补偿机制,使不少单身汉或内心空虚的人通过购物来弥补感情上的缺失,获得心理平衡。

    【责任编辑】蒲晖, 百拇医药(础德)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