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20873
让飞机自己飞(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3期
让飞机自己飞
让飞机自己飞

     操纵系统在飞机的飞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操纵系统,飞机将不受人为控制,当然也就无法完成各种飞行动作。事实上,无论是有人驾驶飞机,还是无人驾驶飞机,都具有完整、有效和可靠的操纵系统,其功用就是用来传递操纵指令、偏转舵面,使飞机改变或保持一定的飞行状态。

    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镜头:机长操纵飞机起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启自动驾驶仪,接着便在驾驶舱内悠闲地品着咖啡,和副机长聊天……看到这里,读者肯定会问,当飞行员也太悠闲了吧?既然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那么神奇,还要飞行员干嘛?

    这里,就让我们来一起追溯飞机操纵与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操控飞机:从摆身体到用机械

    航空史上,在莱特兄弟之前,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李林塔尔的名字无疑是最伟大的;他是首位通过“摆动身体”实现飞行操控的人。李林塔尔在航空史上被誉为“滑翔机之父”,其最大贡献就是最早成功研制了滑翔机。

    试飞中,李林塔尔用双臂将自己支撑在滑翔机内,顺着山坡一路狂奔;滑翔机起飞后,他的臀部和腿悬挂在滑翔机外,以便能向任何方向摆动身体,从而保持飞机的稳定性并调整飞行姿态。1895年,李林塔尔甚至专门研制了一种用来操纵后升降舵的背带,用于提高身体摆动的效率,方便改变滑翔机的重心,操纵飞机的升降。

    在一次试飞中,李林塔尔不幸遇难,但他的飞行经验直接促成了莱特兄弟的成功。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一飞冲天,开启了航空史的新纪元。莱特兄弟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其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开发了固定翼飞机的操纵系统。在“飞行者”1号中,莱特兄弟不再通过“摆动身体”来操控飞机。他们在研究当时的飞行器操纵理论时,无意间扭曲了自家自行车店内的一个光柱箱,结果发现,柔性的光柱箱发生了扭曲变形。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将自己的飞机也设计成柔性机翼,并加装可偏转的舵面。这样一来,飞行员可以通过操纵钢索改变飞机的气动性能和飞行姿态。这一结果对于解决可控飞行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飞机的“三轴控制”是莱特兄弟在成功之路上至关重要的突破性发明,飞行员因此可以更高效地操纵飞行器并保持平衡。所谓“三轴”,是指飞机的俯仰、横滚以及航向等3个方向上的运动;“三轴控制”是指利用飞机的升降舵、副翼(由莱特兄弟飞机机翼的挠曲演化而来)、方向舵等舵面分别操纵飞机的俯仰、横滚和航向。

    包括“飞行者”1号在内的早期飞机,由于尺寸较小,飞行速度也不快,操纵系统相对简单,大多采用钢索、滑轮传动等所谓软式机械来操纵舵面的偏转,改变飞行姿态。软式机械操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易变形、操纵灵敏度差等不足。为此,人们在软式机械操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硬式机械操纵,即用拉杆、摇臂代替钢索、滑轮,从而减小了操纵的延迟时间,提高了操纵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可靠性。至今,这种硬式机械操纵系统仍在许多小型运动飞机、老款战斗机中广泛应用。

    助力操纵系统:从有回力到无回力

    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飞行器的尺寸和重量不断增大,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舵面上形成的气动力越来越大,操纵飞机所需要的力量也随之增大,直接通过钢索或连杆操纵舵面变得十分困难。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助力操纵系统。

    和先前纯机械系统相比,助力操纵系统的最大变化是加入了助力器。助力器可将操纵杆力放大,大大减小飞行员的驾驶负担。所谓助力器,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一个力的放大装置,输入的力可以很小,却能够得到较大的输出力。飞机上最常见的助力器为液压助力器,其原理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液压千斤顶,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飞机上早期的助力操纵系统大多采用“有回力式的助力器”——舵面气动力通过助力系统按一定比例传回驾驶杆,形成飞行员感受到的杆力。苏联的米格-17是较早采用有回力式助力器的机种之一,该机于1949年完成首飞,其机动性能优越,一度受到市场热捧,总产量高达9000余架。9000架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中国产量最大的歼-6飞机,其各型的总产量加起来也仅为4000余架。

    随着飞行速度的进一步增大,特别是达到超音速以后,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变化范围很大,作用在舵面上的气动力变化幅度也随之大大增加,有时甚至可达到十几倍。这种情况下,气动力无论以什么比例传到驾驶杆,都会超出飞行员的生理承受极限,导致飞机难以操纵,加大了飞行隐患。正是由于该原因,苏联在米格-17基础上发展米格-19战机时,彻底放弃了米格-17 的“有回力助力”操纵系统。

    这一问题到底怎样来解决呢?

    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多飞机便开始采用一种所谓的“无回力式助力系统”。这种系统的设计初衷很简单:驾驶杆不再与舵面发生直接的机械连接,舵面气动力也就不会传回驾驶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飞行员操纵过程中失去了对受力的感知性,没办法根据操纵力的变化准确操纵飞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无回力助力系统中增加了一套载荷感知机构。这套载荷感知机构实际上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弹簧组;它模拟杆力,可使飞行员按照正常习惯操控飞机。

    目前,无回力助力系统仍在很多机型中被广泛采用,如我国的支线客机ARJ21、早期的波音737飞机以及苏联的米格-27战机等。李林塔尔和他的滑翔机

    控制增稳系统:既稳定又好操控 (沈海军)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