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19481
科学:讲事实还是讲故事?(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
     更令人担心的科学真实性

    小保方晴子和2014年其他十大被撤销的论文只是科学研究中造假或科学不端行为的冰山一角。如果从科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的检验标准来看,已经发表的很多论文多多少少都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

    可重复验证的原则是建立在科赫原则和卡尔·波普的理论之上。后者在其《科学:猜想和反驳》中说,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从可检验性来看,今天在全球一流的学术期刊发表的某些科学领域的论文的结论约有一半是不可重复和检验的,这些杂志包括《细胞》(Cell)、《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科学》(Science)。人们对这些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坚信不疑源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有同行审议,二是影响因子高。如2014年《自然》的影响因子为42.315,《细胞》的影响因子是33.116,《科学》的影响因子是31.447,因此,专业领域内外的人们都认为发表于这些刊物的论文可信度较高。不过,事情并非如此。

    拜尔医学的研究人员对23位科学家(实验室主任)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7个实验项目的数据进行重复性实验,在得出结果后再与已经发表的67个项目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67个项目中,仅有21%的项目(14个)实验数据(拜尔医学研究人员获得的数据)与文献数据(已发表的实验数据)一致;高达65%的项目数据不能重复;另有7.5%的项目(5个)能重复主要数据,4.5%的项目(3个)可重复部分数据。显然,大部分已发表的研究结果是不能重复的。

    另一项研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严重。C·格伦·贝格利曾担任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安进公司全球癌症研究工作的负责人长达10年,为了研发新药,贝格利研究小组首先要评估和论证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从而确保新药研发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他们对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实验室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上的53篇“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进行重复性研究后发现,这53项研究结果中有47项结果无法重复,不能重复率达到88.68%。

    讲故事与拿经费

    当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结果不能被其他研究人员重复或验证时,这些已发表的研究结果是否造假?

    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同行进行的重复性研究是客观真实的,还是原来已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是真实的?当然会有不少原论文作者不承认那些进行重复性研究的研究人员的结果。例如,当贝格利向一些已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求证时,后者最常见的反应是说:“你们没做对。”这个回复似乎同样也是小保方晴子藏于内心但没有明说的理由。她指出,刺激触发获得的多能性细胞现象是经过反复确认的真实现象,她自己“成功制出了200次以上”。但是,为何别人重复不出来呢?

    对于这个疑惑,贝格利提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他的调查发现,一些研究人员只是选择性地发表一些有利于他们的研究结果。贝格利曾与一名发表某项癌症研究结果的研究人员当面探讨。贝格利坦诚地告诉这名研究人员,他对该研究人员及其团队发表的结果逐句研读,并按其方式和条件重复做了50次实验,但是,没有得出一次相同的或相似的结果。

    于是,这位研究人员不得不坦承,他们的原始实验做了6次,只有其中一次得出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但他们还是将其写进论文中。因为这会是一个“完美的故事”。当然,紧跟在“完美的故事”后面的是经费和名誉。因为,在知名杂志,尤其是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是研究人员能得到研究资金或者工作的最好保证。为了得到“完美的故事”,科学家也要讲故事而非发表一是一、二是二的全面和客观的研究结果。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有时研究人员甚至会追求更有轰动效应的故事。也许,小保方晴子就是在科学上讲故事讲得太精彩了,才遭到怀疑和调查。同样,韩东朴也因为其讲的故事相对完美和具有轰动效应,才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经费。

    今天,在审视2014年的十大撤稿丑闻和最大的科学丑闻——刺激触发获得的多能性细胞造假时,人们也在担心,科学研究中还有多少这种“完美故事”没有像刺激触发获得的多能性细胞一样被揭露出来?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多少是可以相信的?

    【责任编辑】张田勘 (李双文)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