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18711
护国寺古今谈(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6期
护国寺古今谈
护国寺古今谈

     护国寺小吃

    徜徉其间 百感交集

    1978年,春江水暖,百业复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护国寺、护国寺街景观之重建,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国寺街文化内涵之保护,也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回想当年,清代时庙会多是夏历逢七、逢八开放;自民国十一年(1922年)起,改为阳历逢七、逢八开放。据清光绪年间所刊、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庙会期“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因此,漫步街衢,各类货摊琳琅满目,门市鳞次栉比。可食者,扒糕、凉粉、油炸灌肠、卤煮丸子,不一而足;可用者,各式梳子、篦子,粘瓷药、擦铜药、锅碗瓢盆、叉把扫帚、筐箩簸箕,各种炊具和日用杂品应有尽有。此外还有卖艺表演者搭戏棚、唱大戏,练武术者耍把式、打场子,以及摆书摊、说相声、变戏法等,令人目不暇接,称其为民俗文化展示大舞台、传统艺术竞技场,亦无不可。但此番复建护国寺仿古一条街,因社会条件与当年有天渊之别、其他行当发展轨迹多元、存留状况复杂等多种原因,只得将其定位为小吃街。笔者近日再次徜徉于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通衢,眼前所见令人耳目一新:其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绵延600米,两旁门市风格古雅,街面光洁平整,仿佛光阴倒流、时空交错。

    位于护国寺街东口北侧的梅兰芳纪念馆,无疑是镇街之宝。梅兰芳纪念馆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原为清末庆亲王府的一部分,占地面积716平方米,环境幽静、安适,古色古香。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此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并于1961年于此院寿终正寝。1983年,此地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匾额。推开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柿树、海棠(别名平安树)各两株,以取“事事平安”之意。前院辟为展厅,配有大量照片、实物介绍;后院3间正房,仍保持梅兰芳故居的原貌。会客厅内,摆放着梅兰芳先生使用过的硬木家具及练功时所用穿衣镜、鸽子哨等;西墙悬挂着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绘《同光十三绝》;客厅里间是起居室,东耳房是卧室,西耳房是书房,西厢房现也辟为陈列室,主要展示梅兰芳先生的文化功绩;东厢房则专设为录像室,再现梅兰芳的艺术风采。初来护国寺街,此处值得一览,可体味、重温国粹京剧和梅兰芳大师的魅力。梅兰芳纪念馆

    宋代词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不经意间,上述一切已成往事,然而繁华褪尽,精神永存。庙会之实质,在于互通有无、交流互惠,有艺卖艺,有货卖货,伴随着娱乐休闲延续着民俗、传承着文化,且底蕴深厚,质朴无华,润物无声,深入心灵。在人心浮躁、光怪陆离的当今时日,我们切实企盼着醇厚民风之再现、质朴文化之回归。

    【责任编辑】王 凯 (邸永君)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