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2717334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5年第10期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皇家藏书楼——皇史宬

    我们现在借书、看书都会想到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收藏各种文献资料并且提供给读者利用的场所。不过,图书馆这个名词是近代才出现的,主要指那些向公众开放的藏书场所。古代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被称为“藏书楼”,这些收藏书籍的地方大多不向公众开放,只有藏书者个人或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利用它们。比如我国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其创建人范钦为了保护苦心搜集的藏书,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阁禁,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这成了范氏的族规。按规定,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者,1~3年内不得参加祭祖大典,这就防止了书籍的个人占有以及分散流失。也因为阁禁森严,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的人只能望楼兴叹。

    古代的藏书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对应这四大类别,藏书楼也相应分为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其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官府藏书楼,因为国家和官府的各种政务活动本身就会产生许多档案资料,而且我国历代都有修史的传统,修史既要利用档案资料,也会产生新的图书资料。私家藏书楼出现的时间就晚多了,是在图书能批量生产后,才具备了私家藏书楼大量产生的条件。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基本上是与寺观和书院同时出现的。
, http://www.100md.com
    专门为存放图书而建造藏书楼的最早记载是萧何在西汉未央宫建造的石渠阁。《三辅黄图》卷六记载说:“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私家藏书楼尽管在唐朝前后已经出现,但真正流行则是在宋朝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人们对藏书楼的功能、环境等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完善。书院和寺观藏书楼,则作为书院建筑或寺院建筑、道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与整体建筑相协调的需要,也要考虑书籍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需要。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国古代的藏书楼大多已难觅踪影,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皇家藏书楼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的皇史宬,私家藏书楼则以宁波“天一阁”为现存最早的一座了。沈阳故宫文溯阁

    建在何地

    不同类型的藏书楼在选址上虽然有所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如官府藏书楼中的皇家藏书楼,一般都建在皇宫里或皇宫附近,以方便皇帝和皇室成员利用;寺观藏书楼属于寺院或道观的一部分,大多数寺院和道观在建造时往往会选址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处,因为古人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修行,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私人讲学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寺观讲道的影响,所以也多选址在山清水秀、环境幽雅、适宜学子专心读书的地方,通常远离热闹的府城、州城与县城中心地带,其地还多有名人胜迹。
, 百拇医药
    私家藏书楼的选址则大多考量藏书者个人爱好、财力以及居家所在。不过,古代的藏书家多为喜欢读书、研究的文人,藏书楼是他们寻找精神家园的庙堂之所,许多文人虽不一定消极遁世,却也多有道不明则隐的思想,或按“大隐隐于市”之道,在城市的喧闹中选一僻静所在,或在郊外风景优美处择地建楼。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几类藏书楼在建造时,大都倾向于要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该套大型图书的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 ‘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可见,其选址还是颇为讲究的。
, http://www.100md.com
    如何取名

    给藏书楼取名,这对许多私家藏书楼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古代藏书楼的楼名也是百花齐放,反映出藏书家的某种心声。历代藏书家在搜集、整理典籍的同时,往往会给藏书楼起一个或多个名字以寄托情感、志趣。其中不少楼名表达了楼主爱书、尊书的情怀和好学、钻研的精神,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南宋藏书家徐鹿卿的藏书楼名为“味书阁”,意即品味图书,有滋有味;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其书有先世所藏,或颁自内府,及平生所购,多未见之古本”。另外,“抱经堂”“拜经楼”“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

    藏书楼的名称不仅反映了藏书人爱书、尊书的情怀,许多名称也都有出典,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之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天一阁”的格局,一排六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为一大统间,中间用书橱隔而为六,楼下并列六间,如此上一下六,隐含“天一”“地六”,取“以水制火”之义。

    清朝知名藏书家鲍廷博的藏书楼取名“知不足斋”,这是当时全国最知名的藏书楼之一。乾隆年间诏修《四库全书》,徵采天下遗书,“知不足斋”所献藏书626种,为浙江私家藏书献书之首。这座藏书楼的名字就是取自《礼记》“学然后知不足”之意。, 百拇医药(赵美娣)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