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7期
编号:12742710
北院门里的西安史(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百科知识》 2015年第17期
北院门里的西安史
北院门里的西安史

     西安,古称长安,以乡而名,因都而盛。营都3000余载,都史已逾千年,正应“关中自古帝王都”之诗句,演绎“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神话。周丰镐,秦咸阳,汉唐长安,将华夏文明推向极致。作为十三朝古都,老街新巷,大路小道,古城的影子随处可见,古迹文物,如历古境,承载的是历史,托起的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与商脉。

    鼓楼所在的街道是现在西安最热闹的老街之一,这条街道不仅为西安人所熟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名,它就是独具特色的北院门。明代,北院是西安城衙门的聚集地;清代,陕西巡抚部院行署位于北院,与北院相对的街道由此得名北院门。

    说到北院门,许多人都会说,它的名字叫“回民街”。其实,这条仅有几百米长的街道,其真正的名字并不是“回民街”,而是更有历史底蕴的“北院门”。

    官府集中地

    北院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尚书省的正门。北院门之名始于清代。清初,陕西巡抚部院行署设于鼓楼以北,与位于鼓楼以南的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对。于是,巡抚部院被称为“北院”;与北院大门相对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门,也称“北辕门”。总督衙门被称为“南院”,与其相对的街道被称为南院门。二者南北呼应,构成当时陕西的行政中心。
, http://www.100md.com
    尽管北院门得名于清代,不过,北院门地区的历史则要久远得多。北院门在唐代属于皇城范围,尚书省即位于此地。唐末,韩建将原长安皇城改筑为新城,这里成为居民坊。

    从明代到清代前期,北院门位于宣平里;到了清代中后期,则改为宣平坊。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楼后,北院门这条街道便形成了。不过,当时街道的名称叫什么,如今已经无可考证了。

    明代嘉靖年间的《西安城图》显示,那时候的鼓楼附近是衙门集中的区域。鼓楼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监察机构,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楼东南是“西安府”,正东则是“布政司”。

    到了清代,北院门街北正对着陕西巡抚衙门,除此之外,街东还有“粮道署”“布政使司署”。由此不难发现,从明到清,这里一直是官府集中的

    地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上演着各方角逐的大戏。
, 百拇医药
    因“迎銮”盛极一时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日凌晨,慈禧携光绪帝及亲信大臣仓皇西逃;途中,即密令陕西巡抚端方,“审度形势,于西安府城酌备驻跸之所”。端方得旨,即与两司商议,成立支应局,专办“迎銮”事宜。

    同年10月26日,慈禧一行到达西安。此前,陕西地方当局曾对南院大肆修整,“门柱改朱漆,牌坊画以龙”,拟将南院作为行宫,但“驾至嫌其不敷,改住抚署”,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六部堂官至者,多住贡院”。当局于是强拆民房,大兴土木,广招各地名匠,对北院进行改建,一切仿照在京式样,雕梁画栋,砖地皆凿以花鸟。各王公府邸皆油彩一新。西安北院,一时成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当时的西安虽未有国都之名,却有国都之实。公文奏章,觐见官员,各省进贡,都在北院办理。北院门因此获得了新的商机,繁华备增。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直到民国年间,北院门仍是西安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第二黄埔”播洒革命种子
, http://www.100md.com
    民国时期,北院长期作为省政府所在地,再次成为西安市一处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张凤翙、陆建章都曾住在北院;1921年,冯玉祥督军陕西时也住在这里。据说,北院中有“四来堂”和“笠僧楼”。“笠僧楼”名字的得来,是由于陕西都督陈树藩在这里囚禁了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字笠僧)。

    西安事变前,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住在北院。抗战时期,孙蔚如任陕西省主席时,也住在北院。北院门街路东的中段,民国年间曾是“省长公署”的一部分,现在是西安回民中学(原西安32中学),解放前曾是陕西省第三中学,学校始建于1944年,据说校门前的古槐,还是明代以前栽植的。鼓楼

    民国时期,北院曾有被称为“第二黄埔”的军事学校,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1927年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邓小平(当时名为邓希贤)的主持下,“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西安北院成立。该校由共产党员史可轩担任校长,李林任副校长,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并担任过教育长)。中山军校主要培训国民军营、连、排初级军官以及共产党选送的革命青年。中山军校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军总部,实际上是由共产党掌握与直接领导的。邓小平亲自为学生上课,对广大青年军官宣传马列主义。西安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当时被誉为“第二黄埔”和“西北黄埔”。
, 百拇医药
    鼓楼之大 天下第一

    在北院门,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鼓楼,它也是这条街的历史见证者。唐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门街的西南部。唐代以击鼓司辰,尚书省官员上下班都以击鼓为令,故称“敬时楼”。敬时,就是敬事、敬业。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坐镇在这里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发掘队曾对尚书省部分地域进行勘察,确定今鼓楼附近为尚书省正门。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宏伟建筑鼓楼,就是在唐代敬时楼的基础上,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的,比钟楼年长4岁,二者东西相望,相距250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鼓楼。楼北架有一面大鼓,称“闻天鼓”,每日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起着“晨钟暮鼓”的

    作用,故称鼓楼。

    西安鼓楼是目前全国所存最大的鼓楼。它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庑殿顶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单座独立,基座为长方形,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座高7.7米,用石条青砖砌筑而成,占地1924平方米。基座中间,辟有高宽均为6米且贯通南北的券洞,供行人和车辆通行(今已封闭)。楼体建在基座之上,连座通高34米。楼分上下两层,楼身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阔各7间,进深均3间,四周有转角回廊。楼身的第一层上置腰檐与平座,第二层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与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鼓楼的整体建筑层次分明,雄浑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梯砌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鼓楼的第二层。于鼓楼之上凭栏而望,可眺西安城南和终南胜景,使人顿生“王气千年绕,极目白云悠”之感。鼓楼檐下挂有巨大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赫然彰显了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历史文化魅力。, 百拇医药(封五昌)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