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期
编号:12748396
牛车水 新加坡华人的原点(上)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百科知识 2016年第1期
     谈及新加坡,谈及新加坡华人移民史,就不能不提到牛车水。那不仅是一个多少有些怪异的地名、一个老街纵横的旧街区、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所在;而且,它也是新加坡华人充满辛酸的历史记忆,是新加坡华人传统的象征,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原点。

    牛车水的形成几乎与新加坡开埠同期。200年来,它就如身边那条新加坡河一般,默默流淌,奔流向前,不舍昼夜。它一路走来,这一段路走得并不容易,但的的确确曾经走来一场繁华与荣光。

    以艰辛获得的土地

    1819年1月29日,英国殖民者斯坦福德·莱佛士率领6条海船,从槟城南下抵达新加坡。当他登上新加坡岛时,新加坡还是一个小渔村,满目荒凉,人口稀少。当年,莱佛士即雇佣300多名包括中国劳工在内的苦力平山填泽,从事城市和港口建设。由于当地劳工稀缺,英国殖民者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19世纪30年代,在每年的12月和来年的1月间,运至新加坡的华工人数常在6000~8000人;19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一数字增至1万名;到了1853年,运来的华工人数增加到1.3万名。此外,还有一些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剥削压迫的华工,千方百计冲破封锁线,自廖内群岛迁移而来。
, 百拇医药
    这些被输入的华工在当地种植园里艰苦劳作,或者从事城市、港口、道路建设以及荒原开发。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新加坡——这座昔日荒凉的小渔村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加坡驻扎官法夸尔在1820年致莱佛士的报告中称,新加坡河“对岸的沼泽地,现时几乎盖满了华人的房屋”,共有130多间;又说,在“新加坡各民族中,最显异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人。他们人数的众多及不断的活动给予本市(新加坡)以多量中国式城市的外观”。

    新加坡华人的最初聚居点在新加坡河南岸今天爱仁桥至河口一带,即勿基和甘榜格南一带;后来,根据英国殖民当局“重组市区”的城市发展规划,1822~1823年,又重新迁移到新加坡河西南部,介于直落亚逸和珍珠山之间俗称“大坡”的几个不同区域内,也就是今天的

    牛车水一带。

    到了1827年,由华商购买的华人区和商业区已经包括直落亚逸街、厦门街、北京街、海山街、马吉街、中国街、日本街、桥南路及谐街等至少近20个地段。次年,又有80 多个地段为华商购得,华人居住范围扩大到桥北路、美芝路、豆腐街、南京街、福建街等处。在大坡一带定居的同时,当地华人便按照家乡传统方式建立起居所、工场、餐馆、酒楼、杂货铺、庙宇、会馆、仓库、戏院和市场等。他们在聚族而居、艰苦创业和团结互助的同时,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牛车水为中心的唐人街。
, 百拇医药
    怪异名字从何而来

    那么,“牛车水”这个听起来颇有些奇怪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牛车水”名字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华工大部分居住在新加坡河的出海口一带,他们大多以在码头上搬运货物为生。这是一种强度很大的力气活,加之新加坡天气炎热,为了冲凉,也为了清扫尘土飞扬的街道,华工们每天都要用牛车装水来沐浴及冲洗街道,时间长了,这一带便被称为牛车水。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1870年以前,在安祥山脚处有一口水井,井中之水清洌甘甜,人们常用牛车到那里汲取饮用,时间一长,人们便把那里称为牛车水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新加坡河河水暴涨,经常泛滥,并淹没了附近的几条大街横巷,居民于是便拉牛车将水运走,牛车水地名由此而来。
, 百拇医药
    不管地名来历如何,在许多人印象中,牛车水指的是唐城坊或珍珠大厦附近一带,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牛车水区的范围很广,北起新加坡河,南至麦士威路,东到丝丝街,西至新桥路,约2.6 平方千米。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新加坡市中心所在。由于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它的英文名字译成中文就是新加坡唐人街。

    用繁华装点的家园

    当年的牛车水地区有10多条较大或出名的街巷,道路狭窄,纵横交错。在那些陋巷里,布满了两到三层高低不同的木结构老式楼房;虽然比较陈旧,但建筑风格独特,当地建筑师将其称为“中国巴罗克”。这些房屋背面的后楼梯也很独特,和中国广东侨乡的建筑十分相似。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旧式的中药店、当铺、纸扎店、理发店、藤席店等。每逢榴莲成熟季节,街边的榴莲摊档密密麻麻,叫卖声此起彼落,别有一番情趣。

    牛车水的这些老街巷见证了新加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繁华,其中也多有秩闻趣事。
, 百拇医药
    广合源街,即宝塔街。“广合源”本是一家“猪仔馆”的商号。早年南来的华人,多数是在家乡无法生活的穷人,他们乘搭拥挤不堪的帆船,漂洋过海,来到蛮荒的南洋一带出卖苦力谋生。这些苦力被当成“猪仔”贩卖。他们先被运到新加坡关到这里的几间贩卖苦力的中介商行(“猪仔馆”),然后再被转卖到新马各地做苦工。由于这条街上的“猪仔馆”比较集中,其中数“广合源”的名气最大,后来,“广合源”街便成为宝塔街的代名词。

    至于“宝塔街”街名的来源,是因为200年前,当地的房子都很矮,远远望去,邻街的印度庙高高的门楼像塔一样,因此这条街被叫作“宝塔街”。

    除了居住条件简陋、卫生设备奇差的“猪仔馆”外,昔日的广合源街上还有不少鸦片烟馆,苦闷且颓靡的生活弥漫整条街道。

    源顺街,即直落亚逸街,则是19世纪新加坡的商业中心。虽然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这条古老的街道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但如今,人们依然可以从尚存的古建筑群中一窥旧日的繁华景象。一批新加坡华人社会名流的商店及重要社团组织,如安和号、《叻报》馆(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社)、应和馆(第一个客属团体)、褔德祠(广帮人士重要庙宇)、天福宫(早期新华社会最高领导机构)等都集中于此。

    到了19世纪60年代,新加坡已显繁荣景象,娱乐业应运而生。豆腐街或珍珠街上段便成为娱乐场所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及新桥路之间的古径,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在早期,这里是新加坡最繁华的地区和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百拇医药(王吉健)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