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873825
文明的碰撞与交往(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9期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第二次东征,十字军铩羽而归,使欧洲人民也获得了40年的和平。而在此期间,伊斯兰国家则加快了统一的步伐。1169年,萨拉丁(1138~1193)出任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进而建立了对抗十字军的新中心。1171年,萨拉丁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并于1174年宣布王朝独立。1185年,萨拉丁同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签订了为期4年的停战协定,但好景不长,拉丁王国于1186年便违反了协定,肆意掠夺穆斯林商旅的财富。1187年,萨拉丁亲率大军在哈廷大败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面对伊斯兰教徒的猛烈进攻,欧洲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次东征表面上声势浩大,由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理查一世分别率领由贵族、骑士和雇佣兵所组成的十字军进行东征,旨在收复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但三国君主各怀鬼胎,明争暗斗,为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埋下了隐患。而拜占庭早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便对其心存疑虑,面对此次东征,便和萨拉丁秘密结盟,打算将十字军赶出君士坦丁堡。德皇在率军进攻拜占庭的途中,不幸淹死在河中,其部队随之溃散。之后,法王又为了解决国内的纠纷并维护本国在西欧的利益,率队回国。最后,只剩下英王狮心理查一世率部孤军奋战,致使耶路撒冷久攻不下。于是,英王在1192年与萨拉丁签订合约,这是十字军和阿拉伯的和解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次,同时也是在萨拉丁处于优势的基础上,本着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同英王达成的协约。根据协约,萨拉丁允许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觐,并且承诺不向其征收任何的贡品,基督徒保留沿海地带,伊斯兰教徒则保留了内地。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和解而告终,这是任何一支十字军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但是这一结局也反映了在文明的冲突中同样蕴含着共存与包容,这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的。西欧人通过战争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伊斯兰文明,也看到了东方的繁荣,他们开始改变昔日盲目自大的宗教排斥情绪。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虽然使两大文明在较量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但却为基督教内部的冲突埋下了祸根。因为前三次东征打乱了拜占庭的统治秩序,使其处境困难。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拜占庭对十字军的猜疑和不合作,甚至企图联合伊斯兰教徒打击西欧十字军,都加深了十字军对拜占庭的仇恨,基督教内部冲突一触即发,预示着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到来。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与之前的三次十字军东征不同的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针对目标并不是“异教徒”,而是位于东方的基督教世界。国内外关于这次针对基督教世界东征战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众说纷纭,但是历史现实却是客观存在的。在距第三次东征结束近11年后,一场针对自己基督徒兄弟的掠夺开始了。

    这次的东征主要受到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的授意,教皇希望在拜占庭帝国衰落之际,借口东征来迫使君士坦丁堡教会归服罗马,并最终实现自395年业已分裂的东西欧教会统一的目标。在世俗政权方面,法国和德国的骑士贵族早已觊觎拜占庭的财富,而威尼斯则希望借此机会打击拜占庭,巩固其在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宗教情感将世俗政权鼓动起来,世俗政权则打着宗教的旗号,二者相互结合后将矛头直指拜占庭。

    1202年,在教皇的动员下,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十字军集结于威尼斯。对外宣称是为了进攻埃及做准备,实际上却是在准备攻打拜占庭。正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年秋,在威尼斯总督的建议下,十字军对匈牙利的海港城市萨拉城发动进攻,并很快占领该城。事后十字军在城内大肆抢劫,后来将战利品的一半给了威尼斯人,作为军队运输费用。萨拉战役两年后的4月(即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占,作为拜占庭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遭受了近一个星期的浩劫,大量的财物和艺术品、书籍等被劫掠一空,近千年的积累毁于一旦,直至今天也未能恢复过来。

    君士坦丁堡被占领后,教皇英诺森三世立即派红衣主教出使刚刚在巴尔干半岛成立的“拉丁帝国”,关闭东正教堂,迫使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并向希腊教会派出了拉丁神甫,后在希腊人的抵抗下,神甫并未能完全控制希腊教会。英诺森三世实现东西欧教会统一的目标基本达成。在世俗政权方面,法、德得到了君士坦丁堡的财富,满足了自己的贪念,威尼斯则成功打败了贸易对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可谓是世俗宗教“双丰收”。(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 凯 (张帅)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