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873858
“清”风徐来双江镇(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9期
     探访完杨宅,院落里的清朝建筑在历经风侵日蚀后,仍然古朴雅丽,甚至增添了几分韵味,就这样静静地停在时光里。

    清戏台,笙歌满庭芳

    双江,一个被称为“戏窝子”的地方,自古以来,就非常有“戏”。位于古镇北街的禹王宫,虽说是供奉禹王的地方,但远不及里面清代的戏台子出名。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既然作为会馆,自然少不了聚商会友、消遣娱乐的功能,戏台子也因此成就禹王宫的灵魂。同古镇上的民居一样,禹王宫的布局也是采用的四合院形式。走进禹王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巍峨的青砖牌坊,牌坊的门楣上用方砖雕刻着近20余种受到追捧的戏目,活灵活现。牌坊的后面便是古戏台,这是个两层的楼台,楼下是通道,供人行走;楼上是戏台,供生、旦、净、末、丑演绎角色。两旁的桃李争妍与老房子的粉墙黛瓦,再加上这历史感厚重的戏台子,一切早已融进了画里。

    戏台是悬山式建筑,屋檐上翘,琉璃筒瓦。整体建筑高耸却玲珑,三面开敞。戏台前是一片较为空旷的场地,供百姓看戏所用。戏台的两侧是“耳房”,专供杨氏族人或者达官贵人看戏所用。所谓耳房,其实是指正房两侧进深以及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像耳朵似的挂在正房的两侧。这里的耳房并不是封闭的房间,为了看戏方便,以栏杆代替房门。看客通常倚靠在雕花精致的栏杆上欣赏,看看戏子的水袖轻舞,听听那些哀婉缠绵的故事。禹王宫戏台十分注重细节,原戏台的台沿边上镌刻着近20余种戏目、百余种戏曲人物,每一个戏曲人物的衣饰、姿态,甚至神情都是妙不可言。台上两根立柱上刻着一副行书木联:优孟衣冠真是假,梨园子弟旧翻新。对联工整妙哉,意境深远。在戏台的正中悬有一块横匾,书写着四个大字——响遏行云。横匾是戏台的眼睛,虽说大多作装饰用,但也反映了戏台的规格与品位。这四个草书大字,在水袖挥舞间显得更加奔放与脱俗。

    外号“戏窝子”的双江,并非只是因为它的戏台子,更多的是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戏曲文化传人。

    锣鼓喧天,丝竹绕耳,人们在戏台上唱诵别人的故事,在戏台下品味自己的生活。

    清菜肴,宫廷重口味

    一提及双江的特色美食,头刀菜可谓既是重头戏,也是重口味。头刀菜起源于清初的宫廷御膳,是供皇室专享的珍馐美馔,民间鲜有人知。所谓头刀,其实是指出生不足一个月的乳猪所承受的世间第一刀,俗称“去势”(劁去生殖器)。虽说是御膳,其烹调方法却并不繁复,只需将大拇指肚儿般大小的“头刀”与泡姜泡椒倒入热油,一顿爆炒,出锅前撒上几节白胖的葱段,便可装盘。烹调方法简单易学,但这道佳肴的精髓是对火候的掌握,只有将火候把握得恰如其分,如此做出来的头刀菜,才能呈现鲜美嫩滑的口感。刚出锅的头刀菜宛如一幅田园水彩,粉白色的“头刀”在黄酥酥的泡姜和红彤彤的泡椒的衬托下显得诱人,足以令人垂涎它的美色。在分子的热运动下,扑面而来的是泡姜泡椒的辛辣酸爽夹杂着“头刀”的鲜香,光是嗅其气味,都能感觉到全身的毛孔在舒展。在享受完视觉、嗅觉的双重盛宴片刻,嘴巴早已等不及了。夹一筷子热气腾腾的头刀菜,放入口中,还未咀嚼,泡姜与泡椒的酸辣就迫不及待地在口腔里绽放,像极了性格泼辣、快人快语的重庆妹子。经过烫油的历练,这样的酸辣并不单调,菜籽油的清香早已将家常泡菜味升级,此刻层次丰富的酸辣会从口腔窜到鼻腔,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幸福的泪水。在舌与齿的协作后,首先感受到的是泡菜的脆爽以及“头刀”的质嫩爽滑,接着“头刀”的鲜就在口腔中烟花般地迸发,强势地盖过刚刚厚重的酸辣,任由鲜味在口中蔓延。鲜味入喉后,味道还在继续,留下的是出人意料的甜味,不同于砂糖华丽的甜味,头刀菜以一段淳朴的回甘,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收尾,完成了身为御膳与众不凡的使命。

    如此的珍馐,现今能端上百姓的餐桌,还得归功于杨氏家族。同其余“落难”于民间的御膳一样,头刀菜也是几经辗转,最终落入了双江镇的“肚”中。据传,江南富商杨氏家族的掌厨,有一日无意间得知了头刀菜的做法,经过他反复烹调研究,终将其火候的控制完美消化。与杨氏往来的达官贵人、商贾之家在拜谒杨府后,都对如此百不得一的美味赞不绝口。清初年间,杨氏奉皇命迁蜀,也借此机缘,将头刀菜带到了双江。正是因其凤髓龙肝般难得,杨氏后人杨淮青打算将头刀菜发扬光大,于是在古镇的老猪巷开设了君子居。为了让南来北往的天下人都能品尝到帝王世族的专享佳肴,掌厨烹制的头刀菜不再限于“头刀”,加入了猪肾猪肠,使之更加亲民。

    关于这头刀菜还有一说,那就是历任县太爷走马上轿时,都少不了到君子居点上一盘头刀菜,为自己新官上任助势壮威。其实,这样的做法并非迷信,而是有据可依。在坊间,歌谣里是这般形容头刀菜:“头刀菜来满口香,一品周身气血旺。春夏秋冬添食欲,回味无穷壮阳刚。”从“气血旺”“添食欲”“壮阳刚”来看,头刀菜不止满足口腹之欲,还有保健强身的功效。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以形补形”的理论,其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取象比类”的观念。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一书中曾记载:“取蜂房中子、狗阴,干而冶之,以饮怀之,怀子产男。”书中认为怀孕的妇女如果饮用雄犬阳器煲的汤就会有弄璋之喜。《本草纲目》的“兽部”中对“以形补形”则具有明确的方剂:猪肾能“理肾气,通膀胱”,猪肠能“润肠治燥”。因此,头刀菜里的重头戏并非只是重口味,还承担着壮阳、理肾、润肠的药膳功效。

    食物倘若只为果腹、保健,便失去了“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中无穷的意味。饮食,往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写照,将厚重的历史、漫长的变迁一概浓缩到地方菜肴里,用色香味来彰显这一山一水的性格以及定居于此的百姓心中的向往及诉求。双江人对头刀菜的念念不忘,恰恰也反映了百姓对繁衍后代的渴求、对人丁兴旺的渴望、对壮兴家园的渴盼。

    清风拂过的双江,留下了还在打圈的涟漪;而“清”风徐来的双江,荡漾了古意苍茫的记忆。这一砖一石、一瓦一屋,通通都承载着系古拴今的纽带,叙述着清初至今的情怀,铸就着双江古镇绵延的血脉。

    【责任编辑】王 凯 (胡慧灵)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