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869005
函谷关天下文武总关情(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2期
函谷关天下文武总关情

     身临函谷关,重建的关城似乎已经没有了军事性;目及关楼,已感受不到昔日兵临关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兵戈相接的景象早已模糊。曾经霸气侧漏,最终烽烟散尽,折戟沉沙。唯有《道德经》千古流传,以道治天下,以德育天下,化刚为柔,使得函谷关流淌出文明延续的气脉,东来紫气汇聚成华夏的精气神。关前塑有一座老子骑青牛的雕像,祥云基座之上,老子侧坐于牛背,长须飘然,手握经卷,好像随时准备给慕名而来的游客讲一段哲理,叙一叙人生。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老子目睹了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极大痛苦,作为当时关东著名的“相”,他提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主张,却总不被周王所青睐。离开洛阳,老子沿着两京古道一路向西,想入秦游学,教化关中子民。函谷关关令尹喜对老子早有耳闻,是老子的忠实“粉丝”。一日,他在关楼上细察天文,见东方紫气凝聚,一片祥瑞之兆,预料日后必有贵人入关。果不其然,数日后,老子骑着青牛悠然而来,尹喜欣喜若狂,虚心求教,老子念其诚心一片,便将其一生的积累和所学,即兴写作五千警世之言,小住几日后辞行西去,长隐于世,终不复返。

    据传,当年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传染病,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老子住在函谷关时,他的青牛坐骑被饲养在一个老农民家里,一天,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农民,郎中也没有办法。突然青牛一阵咳嗽之后吐出一个肉团,郎中用其泡酒后,分给传染病人服用,立刻见效。于是老子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仙,后来被尊为太上老君,上能通晓天意,以仙丹救民;下能博通古今,教化天下。汉武帝时,新建的函谷关上有一副对联:“紫气犹存关令尹,青牛重渡古汉关。”新安函谷关北阙台(鸡鸣台)夯土遗存

    唐明皇李隆基登基后,也想炼丹成仙。当时有一个方士想升迁,于是对唐明皇说老子托梦给他,称在其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得到它能得知天意。玄宗听后,立即带人到函谷关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个吉祥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形似“桑”的字,方士解读说,“桑”为上面重叠3个“十”,下面一个“十”,再加上一个“八”,意思是老子可保佑玄宗至少坐48年江山。玄宗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日后,玄宗果然坐了四十多年皇帝。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函谷关,不再仅仅是当年的雄关、武关,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函谷关旁28米高的老子塑像更昭示着它是人文之关,承华夏之典,传华夏之脉。

    出关与入关 丝绸古道贯东西

    函谷是关,更是道,出关与入关,维系着中原王朝的天下之道。如今的函谷古道自关口西去,峡谷两侧草木参差,略显荒凉,道路也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狭窄、幽远,显得有些冷清。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古道有另外一番热闹。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原来,当时有个楼船将军,立了战功,却没有在关中分得半抔黄土,耻为“关外侯”,于是上书武帝,表达自己想要个京畿户口,并愿意出钱助函谷关东迁。凑巧“武帝意亦好广阔”,也希望扩大自己的宅院,以显示天子之尊,于是批准迁关,并且希望新关能够延续旧关的风范,所以沿用了“函谷关”的威名。据《水经注》记载: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关墙南北延伸直抵河、洛二水,“上罗三关,下列九门”,居高临下,并且四周建有城邑以增强商业和居住功能,成为洛阳的后门户,到东汉时号称“洛都八关之首”。恰在此时,一条驼背上的彩带也正缓缓延展开去……

    相关链接

    历史上函谷关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千米;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千米。函谷关现存古迹有:

    关城遗址 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函谷关东门关楼 原关楼已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东门关楼南北长71.2米,高21.5米,呈凹字形,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函谷古道 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千米,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二三米。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尹喜故宅遗址 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

    鸡鸣台 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望气台 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后人为纪念他,便将他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紫气东来”这一成语便源出于此。

    太初宫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含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此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公元前139年,外交使节团在张骞等人的率领下从长安出发,带着汉王朝的期许,日夜兼程前往西域。虽然此次的军事目的没有达成,但汉武帝并没有龙颜大怒,反而加赏了张骞,日后又加强了与大夏、乌孙国、大宛、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往,正如电影《天将雄狮》所呈现的那样,为防止匈奴扰乱河西走廊向西一线的贸易通道,汉朝还专门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统一管理。由此一条帝国的脐带日渐成熟,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

    函谷关东迁后,从函谷古道上向东紧锁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帝国向西敞开的财富之门、交往之门。出关变成了入关,入关变成了出关,帝国的底气直达西域大漠。自洛阳西去,汉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是丝路东西必经之道。西出,柔美华贵的丝绸被各国视作天朝珍品,被罗马贵族狂热追求;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推动了欧洲的大变革;在中亚随处可见来自洛阳、长安的货物,让人目不暇给……东来,天山的良驹、和田的美玉、各国的奇珍异宝取之不竭,函谷关“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穿过函谷关,丝绸古道不仅走了路、走了商,更走了心,佛陀也来到了中原大地……

    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见证了丝绸古道的千百年兴亡。“闭则穷,开则达”,这是函谷关的变通哲学,东来西往,互通有无。两千载岁月,几经损毁,沉睡在后人面前的只剩断壁残垣,捧起一抔黄土,感叹昔关何在?可风韵犹存,丝路尚开。

    【责任编辑】王 凯 (邓彦民)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