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938235
另眼看诺奖(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3期
另眼看诺奖
另眼看诺奖

     大名鼎鼎的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却一贯语出惊人,四处发表诸如“对同性恋基因胎儿应做人工流产”“阳光浴是拉丁人性欲旺盛的根源”“肥胖者不宜雇佣”等谬论。2007年10月,79岁的沃森到英国推销他的新著《避免无趣》,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信口开河说,“非洲的前途将注定黯淡”,“我们全部政策都建立在他们和我们有同等智力的基础上,而所有检验表明并不真实”;众生平等只是愿望,“和黑人雇员打交道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沃森的种族歧视言论震惊了世界,伦敦科学博物馆等机构纷纷取消他的活动,沃森被迫公开道歉并仓皇回国,最终辞去在位40年的冷泉港实验室主任职务。一世英名落得如此狼狈的结局。

    法国生物学家蒙塔尼2008年因参与发现艾滋病病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便奇谈怪论不断,声称引起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的病原体DNA能在水中发出电磁波,即使稀释到1018,仍能检测到它的信号,然后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将其杀灭。蒙塔尼的理论成为声名狼藉的“记忆水”和“顺势疗法”的现代升级版,国际科学界无不视为旁门左道。

    诺贝尔奖故事中还有一个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1980年,因制造防震眼镜而致富的美国商人格拉汉姆为实现他惊世骇俗的优生梦想,开办起了“诺贝尔奖得主精子银行”,声称通过这个超级“配种站”能够拯救世界,扭转人类退化的趋势。总共有3个诺贝尔奖得主响应号召,承诺捐献精子,但其中两位匿名者在媒体质疑后逃之夭夭,唯独“晶体管之父”、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肖克利敢做敢当,成为唯一验明正身的诺贝尔奖精子银行“储户”。后来因为精源枯竭,格拉汉姆被迫放宽尺度,接受未获诺贝尔奖的精英人士捐精,先后共诞生229个“天才婴儿”。诺贝尔精子银行最终倒闭,珍藏的千余份“龙种”也全部销毁,成为人类生育史上的一出闹剧和过眼烟云。

    参透世事的智慧者

    自然有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并没有被捧杀和宠坏。因研究放射免疫分析法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女科学家雅洛幽默地说:“诺贝尔奖给了你一个当众出丑的大好机会。”量子物理学奠基者狄拉克为了逃名避誉,曾经打算拒绝接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小布拉格(1915年与其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在伦敦当业余园丁时,因为被访客认出,东家才知道后院的花匠有如此显赫身份;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巴丁酷爱高尔夫,但球场上的伙伴们从来没有听说他头上有两顶桂冠;美国科学大师费曼获得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十分厌倦荣誉的袭扰,他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证明,瑞典学院几个人就能决定什么工作足够重要和获奖”。也许还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对诺贝尔奖的态度最智慧而现实:“我不会因为得不到它而死不瞑目。你把自己的幸福交到某个委员会手里,而它却可能变化无常,你的工作就得听它摆布。有些人成就相等,却得不到它,一辈子剩下的时间就只好自宽自解了。但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得了它可不后悔。”

    百余年间,关于诺贝尔奖的故事恐怕够写10本《儒林外史》,人类现代文明由此平添了许多意趣和热闹。科学事业需要激励,尽管全球各类奖项已经超过3万种,但诺贝尔奖仍是世界公认的最好形式。无论掌声也罢嘘声也罢,凭着巨大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惯性,诺贝尔奖无疑会继续“一奖独大”,年年“秋闱放榜”都撩拨人类的眼球和神经。应该感谢诺贝尔先生,把科学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下,并为地球人类创建一个文明的品牌。

    至于诺贝尔奖诸多的瑕疵、弊端乃至丑陋,原本不足为怪。诺贝尔奖毕竟是人设立的,人性本有缺陷,人类从不完美,人的一切通病必然在诺贝尔奖中层出不穷。既是人类社会,何来“天公地道”?如果你对诺贝尔奖牢骚太盛,那么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批评和建言,而是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责任编辑】庞 云 (赵致真)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