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013532
拒绝诺贝尔奖:几近于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期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作家萨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真心实意、货真价实的拒绝诺贝尔奖,但事后看来,萨特的拒绝未必是真实的,或者说当时是真实的,但过了很长时间又后悔了。

    1964年10月,在得知其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奖后,萨特马上起草了一个称为“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的声明,于1964年10月22日由萨特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代为宣读。萨特提出两点拒绝理由,个人的理由与客观的理由。个人的理由是,他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客观的理由是,作家不应参与到任何机构中。

    对于这份拒绝声明,瑞典学院的反应是:这位荣誉得主已经表示,他不希望接受诺贝尔奖。但他的拒绝并未稍稍改变本奖必须赠予的有效性。不过,在这种状况下,本学院只能宣布颁奖仪式无法举行。

    萨特一直被视为诺贝尔奖永远都不能收买的人,但是,这个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变化。若干年后,萨特陷入经济困境,他的律师致信诺贝尔奖基金会,要求把当年的诺贝尔奖奖金汇给萨特,但基金会拒绝了。这个要求是否为萨特本人所授意,不得而知。但也表明,贫困会让一个人的意志和信念转变。因此,萨特是否真正拒绝诺贝尔奖还有相当的疑问。

    真正的和被迫的拒绝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表面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可能只有一人,这就是越南领导人黎德寿(政治局委员)。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1973年间曾与越南(北越)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二人于1970年签署了一份停火协议。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黎德寿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但黎德寿拒绝领奖。理由是,黎德寿认为和平还未到来,美国和南越政府违反了巴黎和平协定。然而,黎德寿拒绝诺贝尔奖涉及的是政治原因,这是否为其自己的自觉自愿的决定,或是否受到某种压力,不得而知。因此,只能说,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个在形式上或表面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有一些被迫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最经典的人物就是苏联诗人、小说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10月23日,瑞典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后,后者受到巨大政治压力。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称:“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

    于是,帕斯捷尔纳克不得不婉拒诺贝尔奖。他在拒绝电报中说:“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已决定授予我的不应得的奖金。请勿怪!”但是,瑞典学院如同回应萨特的拒绝一样发表声明,这样的拒绝不会改变授奖的有效性。

    不過,这样的被迫拒绝显然让帕斯捷尔纳克非常痛苦。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说:“那天晚上,我几乎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了。脸色苍白无神,眼睛流露着痛苦和疲倦,只是说‘现在说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拒绝了诺奖’。”再后来,1989年,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替过世的父亲补领了诺贝尔奖。显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外力也无法强迫帕斯捷尔纳克拒绝诺贝尔奖。

    口头拒绝,行动接受

    对于诺贝尔奖还有一种拒绝是口头拒绝,实际上接受,并且引以为荣。

    普林斯顿大学邓肯·霍尔丹教授是2016年的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在得知获奖消息后,霍尔丹称,“我认为我工作的价值与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无关。我非常高兴能有幸对这个领域做出贡献。我不需要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我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考虑是否获奖”。

    既然如此,不只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就是普通民众也会自然而然冒出一个问题,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证明你的工作,你就大大方方地拒绝嘛,为何还要接受呢?这也实际上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表里不一。

    不可否认的是,接受和拒绝诺贝尔奖都是一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即便拒绝,也体现出,什么样的拒绝方式更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包括瑞典学院的各个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围观者。换句话说,对诺贝尔奖拒绝和说“不”,也可以追求效果好,并且得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还是黎德寿的拒绝更能让人信服,也会得到包括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内的很多人认可,无论其是否在压力下拒绝,因为国家是否统一既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的主要标准,同时也是一个人最不能回避的环境。

    由此看来,诺贝尔奖颁发的100多年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诺贝尔奖,即便是天生叛逆者的迪伦。

    当然,诺贝尔奖委员会有颁奖给别人的权利,别人也有权利以各种方式对待和处理,包括半推半就、欲迎还拒、游戏似的对待和真正的拒绝。

    【责任编辑】张田勘 (李双文)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