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009433
鸱吻与跑兽:屋脊上的生花之笔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3期
鸱吻与跑兽:屋脊上的生花之笔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脊上,有一类奇特的建筑构件,它们被做成怪兽的模样,整齐地排列在屋顶正脊、垂脊和戗脊的前端,装饰着传统建筑的屋顶,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这些怪兽的原型是什么,又缘何被安置在屋脊之上?

    鸱吻

    鸱吻,又称“鸱尾”“蚩尾”“大吻”“兽吻”“正吻”“龙吻”,古建瓦作俗称“吞脊兽”,是置于屋顶正脊两端的瓦制兽形构件。正脊,是指屋顶正中前后两坡交汇的屋脊,安置在正脊两端的怪兽就是鸱吻。

    鸱吻早见于汉代建筑上,当时称鸱尾。传说汉柏梁殿失火之后,有巫师称海里有一种尾如鸱鸟的鱼,它激起的浪花就是人间的降雨,把它的形象置于屋顶之上,则能辟火灾。唐人苏鹗在《苏氏演义》中认为:鸱尾本作“蚩尾”,“蚩者,海兽也”。因为蚩尾形如鸱鸢,后人因形生义,遂呼作鸱尾。从古代建筑遗存上来看,汉代鸱尾的形制相对简单,多用瓦当堆砌而成,尾部翘起如凤凰、朱雀等鸟形。

    由于受佛教摩羯鱼的影响,中唐以后的鸱吻下部开始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演变为鱼尾的形状。摩羯鱼是佛教信仰中的神鱼,龙首鱼尾,大藏经《一切经音义》上称:“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

    明清时已不称鸱尾,而称“鸱吻”“蚩吻”“兽吻”“大吻”。此时鸱吻的尾部完全外弯,顶端由分叉变为卷曲的形状,兽身也多附雕有小龙,比例近乎方形,已完全脱胎成龙的形象。明代人认为鸱吻是龙子:“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鸱吻尾部之上还有一个形如剑把的饰件,相传那是道士许逊的宝剑。许逊,晋代道教名士,传说他曾斩蛟龙治水,合家42口飞天成仙,被后人尊奉为许仙、许真君。一说俗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由他的故事而来。把许逊的宝剑置于鸱吻的尾部似有镇邪、除祟的寓意。

    鸱吻在形制上也有讲究。清式分为9种,分别由1块、3块、7块、9块、11块、13块构件拼成。其中,故宫太和殿上的琉璃鸱吻由13块拼成,也称十三拼。它通高3.40米,重约4300千克,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鸱吻。

    与官方建筑不同的是,在民间一些戏台、门头屋顶之上,也有一种鱼形鸱吻。它头朝下、尾朝上倒立于正脊两端,有的鱼嘴大开吞着正脊,有的鱼嘴微张叼着正脊,鱼身满布鱼鳞,仿佛在水中畅游,民众称其为“鳌鱼”。 民间的这类“鳌鱼”多以素瓦、陶质和琉璃做成。

    跑兽

    跑兽,也称“蹲兽”“走

    兽”,俗称“小跑子”,是置于屋顶垂脊、戗脊前端仙人之后的一组兽形饰件。垂脊和戗脊是除正脊之外屋脊的称呼,其上前后排列的兽形饰件就是跑兽。

    清制规定,仙人之后的跑兽按单数排列,建筑等级越高数量也越多。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跑兽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最后一个行什,只在故宫太和殿上出现。乾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寝宫,殿顶排列有9个跑兽;交泰殿是皇后接受朝贺的地方,有7个跑兽;在更低层次的厅堂、配殿上则有5个跑兽;在御花园的小亭上只有3个跑兽;在一些院门的屋脊上只有1个龙兽。太和殿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在故宫中地位最高,殿脊上除了9个跑兽外,又多设了一个行什,这是孤例。

    排在脊兽前面的仙人,又称骑鸡仙人、冥王骑鸡。据说他的原型为战国时齐国第六位国君齐闵王。在一次作战失败后,齐闵王逃到一条大河边,后面追兵已至,绝望之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闵王骑鸟渡河而过。人们把他的形象放在屋脊的顶端,似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之寄寓。

    仙人之后的这些脊兽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龙,是中国文化中最為神秘的动物:“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又是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云从龙,风从虎。”龙也是兆示吉祥灾变的灵物:“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自汉高祖刘邦开始,龙与帝王建立起联系,明清以来更成为帝王的专用标识。

    凤凰,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乃禽类之长,是中国传统信仰中兆示和平吉祥、王道仁政、国泰民安的瑞鸟。“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从之。”后来以其寓指嫔妃,为帝王世家专享。

    狮子,本是佛教中的圣兽,后成为中国人传统信仰中的镇物:“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每一吼,百兽辟易。”

    天马,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怪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又说它是天帝所乘的神马,肋生双翅,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海马,身上饰有火焰纹,传说它是入海巡游的神马。

    狻猊,形如狮子,能“食虎豹”,也说它是龙子之一,喜烟好坐。

    狎鱼,是长有鱼鳞和鱼尾的海中异兽;也说它是龙子之一,能兴云布雨,防火灭火。

    獬豸,也作解廌、獬廌,是传说中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的神兽,其原型据说为一角羊。古时执法官吏要戴獬豸冠,寓意明辨是非、公正无私。

    斗牛,是传说中的虬龙:“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

    行什,是生有翅膀的猴,手持金刚宝杵,因排行第十,得名“行什”。

    这些跑兽被安置在屋顶的檐角上,有辟邪、除祟的信仰意味,也有权阶、地位的象征色彩。除此之外,用它封护住两坡瓦垄,又具有防水的实际效用。

    在许多寺庙、殿堂的屋脊上也能见到这类小兽的影子,其种类和个数与官式建筑又有所不同。在这些非官式建筑中,除龙、凤、狮子之外,又出现了马、象、羊等动物的形象,它们或蹲或伏,个数似乎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座佛殿的屋脊上,正脊的端头是一只昂首啼鸣的公鸡;在四川成都一座佛殿屋顶的一条戗脊上,甚或出现了时钟、画屏、笔筒、烟袋、香炉、茶杯、盆景等日用之物的形象。

    据文献记载,故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之后,第二年即遭火灾,之后明清两代又曾多次被大火吞噬。古人本意是借助这些瑞兽防火、辟邪,效果似乎并不如人愿;但却把这些脊兽镶嵌在中国传统建筑之上,成为传统建筑屋脊上的重要装饰。

    【责任编辑】王 凯 (刘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