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999151
吐鲁番世界文化汇聚之地(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8期
     汉文典籍中关于高昌的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来自唐玄奘法师,其《大唐西域记》一书便自高昌开篇,言“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相比这寥寥一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详尽地描述了法师在高昌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唐初吐鲁番地区多彩的一面。彼时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听闻法师自东而来,欣喜地顾不上吃饭,与妻子一同读经敬待法师直至深夜。随后,麴文泰王将法师安排在崇阁宝帐虔心供养,邀其在高昌国开坛讲法,并通过各种方式挽留法师。法师“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毅然继续西行,临行时“王与诸僧、大臣、百姓等倾都送出城西。王抱法师痛哭,道俗皆悲,伤离之声震动郊邑”,场面十分感人。

    与交河故城有着类似的命运,高昌古城也废弃于元代中后期的战乱,在随后五六百年中人迹罕至。直到1902年德国人冯·勒柯克的到来,这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民族学家、考古学家、维吾尔学家身材魁梧、面容冷峻,一副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让他看起来有几分斯文。由于他祖先来自法国高卢,在新疆工作时有人戏称他的姓Khuraz,维吾尔语意为“公鸡”。不过用公鸡形容勒柯克一点也不为过,他真像公鸡觅食一样不停地穿梭在古城每一个角落,不知疲倦地在倒塌的房间内、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仔细探寻着哪怕是一小段文书、一块细小雕刻或残墙断壁上的或清晰或模糊的绘画。他精通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回鹘语,也是研究摩尼和古代东方形象语言、壁画等方面的专家,这使他在高昌城的发掘中收获良多。

    在高昌城内,勒柯克在瓦砾和垃圾中仔细耐心地清理,不久他就发现了大量摩尼教壁画及壁画残片,包括相对完整的摩尼教画幡、绢画、丝绸刺绣残片和纸画残片,还有不少突厥文题记的摩尼教细密画残片。面对这些来自于中亚的宗教文明,勒柯克断言“摩尼教在这里比上述宗教重要得多,它最初在土耳其斯坦传播的时间也无法肯定,但很可能摩尼本人亲自到过东土耳其斯坦。我们也毫不怀疑,在他死后,有些摩尼教徒先后在那里定居下来,进行传教工作。但直到第8世纪他们才开始有了影响,因为那时回鹘人占据高昌,而他们的可汗皈依了摩尼教。这一变化把伊朗的影响带到了这个地区”。

    随后他的发掘愈加顺畅,当一幅几乎是完整的景教教堂的壁画出现在面前时,当古印度风格的佛教早期绘画,浓郁波斯风格的武器、衣物、纺织品,甚至还有马的绺具、马铃及佩戴的缨子等文物源源不断出现在面前时,他惊叹不已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后来写道:“高昌居民的文化和艺术不是源于东方,而是源于西方和西南方。这里首先应提到的是印度的佛教,它经由两条线路传来,一条经过粟特、大夏以及国界地区犍陀罗。另一条是直接从印度传入,他们感谢印度给了他们这种宝贵的财富。只是到后来,当佛教的种子在中国土地上也结出果实,又由于阿拉伯人入侵而停止了与西方的交往,随着一股反冲的浪潮,原来由中国西部传入的、而后来已中国化了的佛教又被送了回来。看来除印度之外,还有伊朗(可能正是我们还不了解的伊朗东部地区),也对中亚这个地区的文化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真正让勒柯克名扬世界或遗臭万年的,还是其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发掘。那里曾是高昌王的皇家寺院,位于高昌古城正北20千米的高山崖壁之上,经过南北朝、唐宋元700多年的时断时续开凿,形成了规模化、系统化的艺术宝库。千佛洞内壁画保留远比高昌古城完整,手捧香炉的菩萨、联排的波斯人群像、草庐前的婆罗门、留有两撇小胡子和一小撮山羊胡的佛像、衣着印度服饰的天神、面色微红明显是欧洲人脸庞的供养人等都在不断出现在勒柯克眼前,这些无法复制的艺术品激起这位饱学之士内心难以抑制的占有欲,他不顾考察队格伦威德尔教授等人的劝阻,强行用狐尾锯对壁画进行大规模的切割,這些壁画后来悉数运往德国,大部分毁于二战战火,造成永远的遗憾。尽管如此,高昌这座火州边沿的文明高地还是走向了世界。

    苏公塔 丝路吹来印地风

    现在的吐鲁番城形成于清代,《新疆地理志》说“厅城广安城即汉城,外则回城之吐鲁番(都会之意)也”。与丝路上很多节点城市一样,那时的汉城和回城相对独立,如吐鲁番市区东南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吐鲁番郡王府和苏公塔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

    苏公塔又称额敏塔,是为纪念清代吐鲁番地区的宗教领袖和统治者额敏和卓而建。额敏和卓深明大义,在清初复杂的边疆形势中拥护国家统一,在朝廷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的多次战争中屡建奇功,去世后得到乾隆帝“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的高度评价。1767年,乾隆帝曾征召他进京担任“御前行走”一职,委任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5年之后,额敏和卓得到皇帝恩准告老还乡,为感激朝廷和国家对他的恩德,他与自己的儿子苏赉满自筹资金修筑高塔以明志报恩,表达自己对真主安拉和皇帝的感激,这就是留存至今的苏公塔。

    苏公塔造型优美,大体呈上大下小的圆柱形,底部直径10米,高37米,塔内有螺旋形台阶72层,全塔由砖块砌筑而成,随塔身的增高,在不同方向留有14阁窗口。塔身还砌出水波纹、仙人掌花纹、菱形纹和山形纹等纹饰,为肃穆庄严的高塔增加了灵动与美感,也弥补了单一建筑材料带来的无趣。从建筑群落来看,苏公塔从属于其右侧的额敏塔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占地25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同时礼拜,是吐鲁番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寺内建筑小品精致可人,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风味。

    建筑学家萧默先生认为,苏公塔建筑风格的源头可能在丝路向西的万里之外。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印度德里的库瓦特·乌尔大寺,那座高72.5米的库特卜塔似乎与苏公塔有些神似。这座修筑于592年的伊斯兰风格的伟大建筑,平面为圆形,底部直径14.3米,“上下以砌出的钟乳状梁托承托带栏杆的阳台隔为四层,最上一层正中立起一座穹顶小亭结束,直径2.5米”;塔身的浮雕装饰既有阿拉伯几何纹样和诺斯基字体的《古兰经》铭文,又有源自印度传统的藤蔓图案。

    在伊拉克的萨马拉城,马尔维亚大寺仍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受印度德里库特卜塔的影响,大寺北面也于848年建起巨大的宣礼塔。这座马尔维亚大塔造型与苏公塔也颇为相似,其“下有两层方形塔基,其上坐落着高大的圆柱形塔体,越上越细,一条螺旋道围着塔体盘旋而上,旋绕四圈后直达塔顶小圆殿”。这种螺旋道的建筑模式经丝绸之路的传播到了新疆,聪明的吐鲁番设计师将它安置在塔内,既节省塔的修筑成本,还为塔身承重找到支点,可谓印地之风在遥远东方的美丽回旋。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立地级吐鲁番市。这也是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后,新疆设立的第三个地级市。千年前,经由丝绸之路,吐鲁番汇聚了世界的文化,今天我们期待世界再次在这里聚焦。

    【责任编辑】王 凯 (刘小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