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3045717
唐代公主出嫁难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3期
唐代公主出嫁难

     这个标题与许多人的常识相违背,因为有句大家很熟悉的话叫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在唐代,这句话和实际情况真的不一样,在中晚唐时期,大唐公主们存在着难嫁的现象,并且还不是少数。

    难嫁的公主们

    在唐文宗太和年间,共有四位公主因为出嫁难,先后进入道观当了道士(其中有三位公主同时入道)。她们是唐顺宗的三个女儿——浔阳公主、平恩公主和邵阳公主,外加唐宪宗的女儿永安公主。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浔阳公主,崔昭仪所生。太和三年,与平恩、邵阳二公主并为道士。”

    有什么依据能说明这几位公主因为出嫁难才去当道士了呢?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她们的年龄。史书对她们的年龄没有特别精确的记载,但可以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平恩公主与邵阳公主在唐顺宗的女儿中是最小的,唐顺宗卒于元和元年(806)正月,时年46岁。假设平恩、邵阳二位公主是遗腹子,此时尚未出生,那么到太和三年(829)她们就都已经23岁了;如果在她们的父皇唐顺宗驾崩之前已经出生,她们的年龄就超过了23岁。而浔阳公主在太和三年,应该已经29岁。永安公主在长庆初年(821)和亲远嫁,后因和亲对象去世,和亲未成,按照唐朝人最小的出嫁年龄15岁来算,到太和三年入道,她至少23岁。23岁的年龄对于现代人来讲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代,女子15岁就是及笄之年,意味着已经成人,可以谈婚论嫁了。23岁的公主们在当时绝对已经是大龄剩女了。

    这四位因出嫁难而入道的公主只不过是唐代难嫁公主的缩影而已。还有几位公主也是未婚出家去做道士的:如唐代宗的女儿华阳公主,唐德宗的女儿文安公主,唐宪宗的女儿永嘉公主,唐穆宗的女儿安康公主和义昌公主等。据统计,在中晚唐时期就有13位公主入道修行,在初唐仅有四位(实际上是三位)。根据李嘉佑先生的研究,这些公主多是出嫁无望,在皇宫中生活多年之后方才入道的。

    众多公主们除了因婚姻无望、最终无奈入道修行之外,还有几位公主一直终老深宫,终生未嫁,她们是唐文宗的女儿朗宁公主、唐宣宗的女儿平原公主等。

    中晚唐的公主们除了一直未婚的,还有结婚相当晚的。唐德宗的女儿宜都公主,嫁与驸马柳昱时已经27岁;唐宪宗的临真公主和真源公主嫁人时也差不多是这个年龄。

    为何公主难嫁?

    公主们大龄出嫁、终身未嫁或者入道修行,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晚唐的公主们出嫁难。为什么皇帝的掌上明珠出嫁会这么难,甚至嫁不出去呢?人是时代当中的人,任何人都脱离不了时代的影响。唐代公主们的难嫁命运,也主要是时代的产物。政局动荡、国势衰微影响着公主们的命运。

    百姓常言,“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政局动荡的乱世,所有人都逃离不了命运的牵绊与捉弄,即便是血统高贵的公主们也无法幸免。因为公主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所以公主的出嫁不能像百姓之家的女儿们一样简单随意。公主出嫁有着一整套十分繁琐的流程,除了要挑选合适的对象以外,必须要经过册封、赠封邑、开府设官等一系列礼仪和程序。初唐政局稳定,公主数量也不多,绝大部分公主都可以按时出嫁。但是随着公主数量激增,为更好地处理公主出嫁的诸多繁杂事宜,唐玄宗李隆基专门设立礼会院,全权负责公主们的出嫁事宜。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后,李唐政权逐渐走向衰微,许多机构名存实亡,礼会院也一直是“废而不修”。唐德宗即位后,政局相对稳定,他开始关心起公主与宗室女儿们的出嫁之事。看到相关情况的德宗皇帝自己也吃了一惊,有些女子已经超过了出嫁年龄16年却不获觐见,有些人头发都已经白了。见此情形,皇帝十分伤感,决定“叙用支属,以时婚嫁”,着手解决公主们的出嫁之事。但是二十几年的时光过去,积压下来的未出嫁的公主和宗室女儿们实在太多。此种情形下,皇帝依然没有力量恢复礼会院,仅靠个人有限的努力,他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婚嫁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主难嫁的体制性难题。就连德宗自己的女儿宜都公主,在父皇的关心下尚迁延至27岁才出嫁,更何况其他人呢?

    政治婚姻政策带来的苦果

    皇室的婚姻从来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联姻是皇家巩固统治、拉拢人心的重要手段。在初唐,公主出嫁的对象多数是姻亲和勋贵子弟。唐代公主们难嫁和皇室联姻对象的转变有很大关系。在中晚唐,公主们择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勋贵转向了士族。为什么此时的皇家更加青睐士族,更愿意和士族联姻呢?

    最重要也是最現实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崛起,藩镇的节度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在权力传承上,往往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朝廷只能事后加以追认,俨然成为独立王国,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原来外轻内重的权力格局变成了外重内轻,中央的权威一落千丈,正在慢慢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为抗衡藩镇、打压地方势力,皇室将目光投向了在中央的朝官。中晚唐时期,通过科举制,士族通过考试担任中央高官的例子比比皆是。当时,士族势力之大令人惊诧。有人对唐代的宰相做了具体而专门的统计,出身世家大族的宰相数据如下:清河崔氏在唐代共出12位宰相,中唐以后有8位;范阳卢氏共出宰相8人,中唐以后有6人;太原王氏出宰相7人,在中唐及以后就有5人;赵郡李氏共有宰相17人,中唐以后有9人;荥阳郑氏一门11位宰相均出自中唐以后。出身于其他士族的宰相也为数不少。中唐以后的士族以科举考试为跳板跻身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煊赫一时,远非初唐时只有盛名可比。由此可见,士族集团在政治上的爆发式崛起是一个普遍现象。

    衰微中的皇室看到了这一点,对联姻对象进行调整也是必然。联合士族打压藩镇,就成为中晚唐皇帝们的不二选择。据历史记载,中晚唐时期先后有唐德宗、唐宪宗、唐宣宗和唐文宗四位皇帝热衷于和士族结亲,想挑选士族子弟作驸马。

    然而,面对皇家的绣球,士族们多数放弃了成为东床快婿的机会,很少有人会选择迎娶公主。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中,出身士族的驸马数量极少。这个现象很有趣,怎么会有拒绝成为驸马这样好机会的人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士族的门第观念了。当时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极其重视门第出身,士族热衷于和自己门第对等的士族结亲,对皇族还真的是不感兴趣。贵为天子的唐文宗就因与士族联姻不顺,愤怒地感慨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清河崔氏和山东卢氏是当时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父亲早逝,家庭关怀不够

    古代婚姻没有自主自由,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自家庭的关怀、父母的操持对于子女婚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中唐后,政局动荡,皇位更替极快,皇帝们在位时间较短,去世时大多非常年轻。他们的女儿还没有机会得到父皇的爱,亦或刚刚成年,父皇就已经离世,没来得及对她们的婚姻做出安排,这些年幼的公主很难获得正常的家庭关怀。

    比如朗宁公主,她是唐文宗的女儿,唐文宗死于开成五年(840),在软禁中病亡。父皇去世的那一年,朗宁公主才14岁。如果没有宫廷政变,唐文宗肯定可以为女儿找一个好归宿,然而不幸的是父亲死得太早,朗宁公主到40岁去世时依旧孤身一人。唐穆宗死时年仅30岁,女儿们都未成人;唐敬宗死时年仅18岁,留下的3个女儿还都是儿童的年纪;唐武宗去世时33岁,留下7个年幼的女儿。在深宫高墙中的她们虽然可以锦衣玉食、生活无忧,但是一定度过了灰暗的青春岁月,也必定发出过“为何生于帝王家”的感叹。

    【责任编辑】王 凯 (刘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