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3109687
穿越时空的地图之路(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7期
     地图经天纬地,是描绘、再现地球表面状态的图形载体,尺幅之间,气象万千。

    地图与时俱进,从图像模拟到模式化、符号化、抽象化,以特有的数学法则、图形符号和抽象概括,表现了地球或其他星球自然表面的世界现象,反映了人类人文现象的状态、联系和发展变化。

    地图观摹世界,融自然和社会现象于一体,既有视觉的魅力,又有数学的精确,更有电子技术的神奇。

    地图认知世界,是人们对于地理世界具象、形象与抽象的认识,是人类观察、感知地理空间的主要形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地图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开拓者筚路蓝缕,构建地图空间;先贤历尽艰辛,升华地图精神。

    我们至今使用的地图,源于古希腊贤人的地理思想,集大成于托勒密的地图学,发扬光大于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欧洲,裨益于17世纪后新的测绘技术的出现,转型于20世纪迄今的航天、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大潮。

    很难考证第一幅地图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在何处被绘制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早期的地图绘制出于各种目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地图起步万年。在今日捷克境内的巴甫洛夫附近,发现了2.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一颗巨大象牙,上面雕刻了一幅地图,方向朝南,描述了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峰和村落,与当地的地形结构完全相符,这或许是现在人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大约在距今1.5万~1万年间,就出现了早期人类在泥土上用线画或用简单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

    距今2600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在一片泥板上绘制地图,把古巴比伦放在一个圆形世界的中心位置,四周的大海里有7个岛屿,中心部分绘制了一座山岳、一个城市、几条河流和一片沼泽地。

    地图纵贯古今。地图是人类各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每一张地图都留下时代的烙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空间与时段,都有那个时期的主流地图。

    约公元前3100~前332年,从丈量尼罗河流域的土地需求,开始发展起了古埃及时代的地图。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埃及的几何学和地理知识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各国,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地中海航海地图的测绘。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成为西方地图测绘的主流。

    古希腊是现代地图的摇篮。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是个球体的论断。公元前7~前6世纪,阿那克西曼德第一个用比例尺画地图。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喜帕恰斯根据亚述人的算术,把圆分成360°,规定了纬线和经线网格,确定用经纬线描述地表位置的体系,他也首次试图解决“如何把地球的曲面放在一个平面上”的问题。埃拉托斯特尼绘制球体地图,编写《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地理学》两部著作,并首先将经纬线运用于地图上。托勒密使古希腊地图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他的著作《地理学指南》,包括地图制图的理论和两种投影方法,还有以经纬线绘制的26幅分区图和一幅世界地图。时至今日,其制图理论仍然主宰着制图学,特别是地形图和世界地图的绘制。

    古代中國将地图称作“舆图”。“舆”原意是车辆,引申为大地。古时人们把地图称为舆图,看风水称为堪舆学。《史记索引》载:“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覆,对应天之盖;载,对应地之舆;“载”字,跟车关系紧密。

    楚国的宋玉,曾作《大言赋》,记录了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楚王要几位吹牛皮,谁吹的好,赐谁坐。一场大话说下来,还是宋玉有气派,有文采:“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王曰:“未可也。”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岛,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辒天,迫不得仰。”由此可见,舆图之舆,指为车之方地,也就是“天圆地方”之方地。

    毛泽东数次挥毫抄录过《大言赋》宋玉语的另一版本,“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这个版本, 更明确了“方地为舆”。

    毛泽东喜欢《大言赋》,还与其中“倚天长剑”有关。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发,作《念奴娇·昆仑》,在下阙他写道:“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此处的“倚天宝剑”,即典出《大言赋》。而《念奴娇·昆仑》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环球同此凉热”的阔大胸襟。

    已知最早的中国地图,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左传》上记载的夏代的《九鼎图》。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公元前130年绘制的《地形图》和《驻军图》,说明早在汉朝,中国人就建立了一套以注重比例尺为核心的制图体系。随后,西晋的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使东方地图的可靠性得到了提升。随后的岁月,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天下州县图》、元代朱思本《舆地图》以及明代《郑和航海图》等煊赫于中国地图史。明清时期出品了大量地图,是中国舆图制作的高峰时期。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明混一图》,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成图,彩绘绢本,图幅尺寸为386×456厘米,这幅世界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

    早期的地图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升级后,逐步衍生出世界地图、航海地图等普通地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军阵图、域外地理图等各种专用地图,开始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

    步履维艰

    人们把对地球的认识绘制在地图上。托勒密的地图,显示着认为地球是整个造物中心的理论即“地心说”。人们还想当然地认为,某些国家和文明也是世界的中心。伦敦格林尼治子午线被定为本初子午线之前,绘图师只能凭借狭隘的地理文化知识来确定世界的中心。早期的朝鲜地图把朝鲜作为世界中心,中国则是这张地图上的“中央之国”。十字军东征期间,基督教的世界地图把耶路撒冷绘制成世界的中心。 (徐永清)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