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3107151
鼓浪潮音荡今昔(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8期
鼓浪潮音荡今昔
鼓浪潮音荡今昔

     前不久,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成为中国第52个世界遗产项目和第3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鼓浪屿,这个“衣冠自古有贤声”的蕞尔小岛如何成为举世瞩目的所在?她因何声名远播,又有何独特魅力呢?让我们登临这处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鹭江对岸、胜似蓬莱而又步履可及的人间仙洲,去探访她的前世今生吧。

    天风鼓浪淘玉沙

    在地球造山运动时期,上天就对厦门周边的这片汪洋特别眷顾,让鼓浪屿和厦门岛几乎同时出世。浴水而出的鼓浪屿自出生便已卓尔不群,这个1.8平方千米的小屿上,具备了高岩、山谷、峭壁、礁石与沙滩等多种地貌特征。

    在闽南沿海,岛屿比比皆是,但鼓浪屿面对厦门岛的海峡仅宽七八百米,一岛独横,辉映厦岛。“天生丽质难自弃”的鼓浪屿不仅有天成的美丽,还需周边环境条件的映衬,在碧玉翻涌的沧海中,特定的水质和地理条件使其裙摆柔软而洁白:鼓浪屿周遭环布着多处细嫩的沙滩,如覆鼎岩沙滩、鹿耳礁沙滩、田尾沙滩、面包石沙滩和蚣蛾湾沙滩等。

    鼓浪屿,古称“圆沙洲”,又称“圆洲仔”。关于鼓浪屿的得名,民间另有说法,圆沙洲从西北到东南,有五座低丘蜿蜒伸展,在面对厦门岛一侧的海滨汇合。按堪舆家的说法,此地五龙聚首,故又被称为“五龙屿”。在闽南语中,“五龙”与“鼓浪”发音相近,“五龙屿”遂逐渐演化为书面文字“鼓浪屿”。流传更广的则是说,鼓浪屿面对大洋的海滨有块“鼓浪石”,当海浪冲击时,这块奇特的礁石会发出擂鼓般的声音,这个奇妙的现象衍生出了鼓浪屿的名称。

    天公造就鼓浪屿之美,并不一定全部付诸形色,气候这一软条件让鼓浪屿更显得和颜悦色。这里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风海涛,使这个宝岛在钟灵毓秀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小岛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除了沙滩,就是岛上的石头和环绕的海洋。岛上高低错落的山头由千姿百态的花岗岩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光岩。日光岩并不高,海拔仅92.7米,却雄峻伟岸,气势峥嵘。岛上其他山头和岩石,如鸡母石、面包石、关刀石、仙脚印、驼背石(剑石)、印斗石、鹿耳礁等,也各怀秀色。

    鼓浪屿全岛海岸线长近7000米,环绕全岛有8个突出岬角和9个相对完整的海湾相间分布,周边有10处礁石群、7处峭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蚀地阶、海蚀石等各类海蚀地貌相当发育。

    屐痕蜿蜒通远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能否进行农耕一直是进行人口迁移的先决条件,鼓浪屿“石多土少”,难以引起先民注意。因为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这里缺乏支持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作为厦门岛的卫星岛,鼓浪屿虽然在历史中行走的节拍和母岛并不相同,却注定了要扮演起更特殊的角色。

    鼓浪屿的人文历史在宋元之前不可考,而当风姿乍展之后,却展现出惊人的潜力。

    唐中叶(8世纪前后)以后,来自中原的陈、薛等家族先后迁居厦门岛,该岛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宋、元时期,厦门岛上人烟渐繁,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形成积淀。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首次在厦门岛上设立“嘉禾千户所”,其中即包含鼓浪屿。到了明代,鼓浪屿“一鸣惊人”。根据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的最新研究,16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后,大航海时代来临,明熹宗年间,本土商人已经与荷兰人在鼓浪屿开辟贸易场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之后,对外联络不断。

    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间,外国传教士和商界人士频频登岛,本土士绅也聚集鼓浪屿上。就这样,这座小屿因其横枕沧海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环境,而与外夷交集、结缘,不断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更成为中国东南地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1902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此设置过领事馆。德记、和记、怡记以及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等洋行借助鼓浪屿将商贸辐射到闽南及更广阔的地区。

    在这段时期内,外国商人、文化人士来到鼓浪屿定居下来,形成了华夷共处的特殊现象。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1902年1月10日),清朝官员与外国领事代表签署了《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并在当年11月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御批“允行”。这个章程对鼓浪屿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影响,鼓浪屿成为华夷相处的公共社区,也让岛上的华人体验了一种与清王朝迥然不同的管理体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鼓浪屿,直至抗战胜利。

    1949年10月17日,厦门和鼓浪屿解放,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华夷相处人文灿

    通过对鼓浪屿地理历史轮廓的了解,人们已经可以体会到鼓浪屿的与众不同,这个小岛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是如何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鼓浪屿因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历史给了鼓浪屿一个特殊的机缘,上天赐给鼓浪屿一个独特的空间,造就鼓浪屿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湾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当西方世界在19世纪进入工商时代,鼓浪屿在早有历史积累的背景下,很自然地成了东西方的海上花园。

    1842年,美国传教士兼医生雅裨理来到鼓浪屿。之前,他在广州及新加坡等地学习汉语,并通曉闽南方言,从而得以顺利租住在黄氏小宗。黄氏小宗建于19世纪,是鼓浪屿黄姓支系的祠堂,是黄氏族人和祖辈先人灵魂的共居之所。让洋人住进宗族祠堂,足见当地百姓的友善与豁达,足见闽南文化民风的开放和包容。

    在来厦一年之后的1843年11月,雅裨理巧遇福建布政使、福建通商事务督办徐继畲。后者对西方自然科学、人文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兴趣浓厚。二人见面相谈甚欢,雅裨理尽其所知地解答徐继畲的疑问。后来,雅裨理与徐继畲多次会面,雅裨理传递西方文明的先进知识,为后来徐继畲写《瀛寰志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卢志明 李梦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