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3219735
“‘啤酒肚’为何会增加患癌风险?”等8则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9期
     “啤酒肚”为何会增加患癌风险?

    人们早就知道肥胖会增加患癌风险,“啤酒肚”式的腹部脂肪堆积致癌风险尤甚。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机理,即腹部脂肪释放的一种蛋白质会促使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腹部深处内脏脂肪的致癌作用甚于皮下脂肪。研究人员给实验鼠喂食高脂肪食物将其催肥并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腹部脂肪会产生大量名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使正常细胞变得脆弱,进而引发癌变。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产生的这种蛋白质更多。研究人员随后把从人体收集的内脏脂肪植入实验鼠体内,结果发现,脂肪释放的该蛋白质越多,实验鼠发生癌变的细胞数量就越多。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开发能阻断这种致癌蛋白质发挥作用的抗癌药。

    “咩咩”叫声的由来

    山羊、大熊猫、鼠狐猴、水豚和海豹在相互交流时,有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叫声都有振动音调,也就是颤音。研究人员近日报告称,这种叫声在进化过程中多次出现,是因为这能提高动物识别发声者身份的能力。振动式音调的出现提高了动物对共振峰的感知,而共振峰是动物叫声的关键部分,编码了有关发音者大小和身份的重要信息。研究人员检测了人类识别合成叫声细微差别的能力,结果显示,颤音能显著提高听众发现共振峰的能力。此外,有关92种哺乳动物叫声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颤音在6种哺乳动物中独立进化而来,包括食肉类、灵长类、偶蹄类、啮齿类、翼手目和奇蹄类。研究人員还发现,哺乳动物能对声音中的颤音进行调整。

    南极冰层下现全球最大火山带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在南极洲西部的冰层下发现91座火山,连同早前已发现的47座,南极火山带成为全球最大的火山带,超过目前所知最大的东非火山脊。此前发现的47座火山,尖端均位于冰层之上。新发现的91座火山多位于冰层之下,高度100~3850米不等。火山带长达3500千米,从罗斯冰架一直延伸至南极半岛。研究人员猜测罗斯冰架的海床还有更多火山,极可能是全球火山最密集的区域。南极洲西部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活火山的热点地区。

    维C或有助治疗白血病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白血病,通常涉及一种影响TET2基因的突变。该基因能确保某类干细胞成熟为白细胞,然后死亡。但TET2基因突变会导致这些细胞分裂不受控制,最终导致癌症。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了TET2功能可控的小鼠,结果发现,减少TET2活性50%就足以引发白血病。研究人员随后将目光投向维生素C,它能影响胚胎干细胞,从而激活TET2,并有助于保持细胞复制受控。研究人员每天为TET2活性较低的小鼠注射高剂量的维生素C,并持续24周,结果发现这放缓了白血病的发展。研究人员将人类白血病细胞暴露在一种抗癌药物中,结果发现当添加了维生素C时,药物效果更好。但研究人员也指出,大量食用维生素C可能无法预防癌症。

    灵长类如何区分“老熟人”?

    社会阶层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的生活十分重要,它们必须能区分面部差别,并判断敌友。不过,科学家一直不清楚灵长类动物大脑如何处理面部图像。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脑部处理面孔信息的系统与人类相似的猕猴展开实验,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猕猴看到其他猴子面孔图像时脑部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这些图像分三类:与实验对象共同生活了很久的猴子,相当于人类的熟人;实验对象看过很多次照片的猴子,对人类来说就是从未谋面但早已脸熟的名人;完全陌生的猴子。研究人员识别出两个大脑中涉及记忆和社会知识的区域——前颞叶的鼻周皮质和颞极。当看到第一类图像时,猕猴大脑反应明显更强烈,而且这两个区域仅仅在看到第一类图像时会启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深入研究面孔感知、记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人们理解大脑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全球变暖或可归为自然想象

    一项新的科学调查和研究发现,全球气温升高可能是一种地球自然现象,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太阳变化无关。太阳辐射量并非始终不变,在过去11年间太阳黑子也在发生变化。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二氧化碳直接导致地球变暖,也无法证明二氧化碳具有影响世界气温的能力。为了调查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科学家查阅了过去关于太阳活动的资料,发现太阳有周期性的波动。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太阳的亮度并没有增加,而是略有下降。这意味着太阳并不会对全球变暖负责。地球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被科学家称为“中世纪温暖时期”,大约为986~1234年,当时的气温大致和现在的温度相当。这暗示着地球温度很可能存在周期性波动现象,现在正处在温暖时期,或许过不了多久,地球便会降温,进入冰河时期。

    海平面上升非地球生物灾难

    海平面上升是地球生物的灾难吗?中美学者研究发现,奥陶纪海洋生物大爆发或与海平面上升有关。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生物多样性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4.85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生物爆发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爆发,海洋生物种类数目是寒武纪时期的3倍,但大爆发的原因一直未解。在中、晚寒武纪至奥陶纪时期,位于我国秦岭以南的扬子台地曾是适于生物生存的浅水台地。在奥陶纪中期,扬子台地发育过一次台地淹没事件,并恰好发生在华南奥陶纪生物大爆发的第一次高潮之前。通过剖面采样发现,由于海平面上升,台地逐渐被淹没,紫红色、含氧量高的泥质灰岩沉积覆盖整个台地,氧化的同时,将原有的台地地形“改造”为较为平缓的斜坡,增加了不同的生态位,为相关生物提供了生存活动的空间。

    石墨烯中现“反常”电子现象

    因成功制备单原子层厚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安德烈·海姆团队,观察到电子在石墨烯中违背常识的运动行为及导电机制。石墨烯导电性能高,部分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在大多数金属中,电导率受到晶体缺陷的限制,当电子通过材料时,会像台球碰撞一样频繁散射。但这一基本限制可能在石墨烯材料中被打破:在某些温度下,电子彼此碰撞,竟开始频繁地像黏性液体一样流动。一般情况下,额外的障碍总是产生额外的电阻,但对于石墨烯,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子散射引起的障碍实际上却降低了电阻,电子像液体那样流动的速度竟比在真空中自由传播还快。通过研究电阻如何随温度变化,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黏性电导。

    【责任编辑】庞 云 (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