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3213242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脉冲星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22期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脉冲星

     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迎来首批成果,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通过国际认证。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发现脉冲星是FAST的核心科学目标。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因此,脉冲星被认为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通过对其研究,有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湮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

    剖宫产孩子或易肥胖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与自然分娩相比,剖宫产可能更易导致孩子肥胖,而这很可能是肠道菌群惹的祸。研究人员比较经剖宫产出生的小鼠和自然分娩的小鼠,并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它们从出生到成年期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剖宫产小鼠断奶后15周的体重会比顺产小鼠高33%,其中剖宫产雌性小鼠比顺产雌性小鼠体重高出70%,表明体重增加过快问题在雌性身上更为明显。相对应的是,剖宫产小鼠肠道菌群与顺产小鼠有明显不同,不过这种差异不分性别。这项研究首次表明了剖宫产与哺乳动物体重增加存在因果关系,也显示在自然分娩过程中,母亲会把可阻止孩子体重增加过快的菌群传给后代。

    切开3周不变色的苹果

    普通苹果一旦切开,果肉细胞遭到了破坏,其中的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产生黑色素,这是苹果褐化的原因。研究人员通过一种叫“基因沉默”的技术,让多酚氧化酶处于关闭状态,以极低量缓慢释放出来,把苹果褐化的时间延长到了3周。这种名为“北极”的苹果今年秋天在美国上市。由于基因改造技术没有涉及苹果体外的基因重组,所以在美国这种苹果可以不贴转基因标识,只需贴个二维码。

    太阳系中的“双重身份”天体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太阳系中首次发现“双重身份”天体——拥有彗星结构的双小行星。被命名为288P的天体是一对相互绕转的小行星“双胞胎”,同时还拥有彗星才有的结构,即明亮的光晕(彗发)以及长长的尘埃尾(彗尾)。这是天文学家发现的首个此类天体,未来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系统。从轨道来看,它们来自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出现可能仅5000年左右。当时它由于自转太快而分裂,在水冰升华的作用下,解体后的两部分渐行渐远。它们明显的“彗星样属性”便是水冰升华造成的。

    大脑的“排污管”找到了

    通过扫描健康志愿者的大脑,科研人员发现,人脑通过淋巴管排泄代谢废物,这些淋巴管还可以充当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运输管道。意大利解剖学家曾在200年前报告在大脑表面发现淋巴管,但医学界一直没有找到确切证据,甚至认为大脑中是不存在淋巴系统的。美国研究人员通过钆布醇造影剂,成功在5名健康志愿者的大脑内观察到淋巴管。这种磁性造影剂从血管渗出后,经过硬脑膜流进了相邻的淋巴管中。研究人员随后在解剖人脑组织时,也在脑膜中发现了相邻的血管和淋巴管。研究人员对其他灵长目动物的大脑扫描和解剖均验证了淋巴管的存在。淋巴系统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淋巴管运送无色的、含有免疫细胞和代谢废物的淋巴液到淋巴结。淋巴系统还可以使白细胞在人体中循环,这个过程会帮助免疫系统发现某个器官是否受到细菌或病毒攻击以及是否受损。

    人类肤色变异出现于90万年前

    通过对非洲若干地区人群同皮肤色素沉着相关的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至少在90万年前,人类肤色已经出现很大差异;一些特别黑的肤色由控制较浅肤色的基因变异演化而来,而且时间相对较近。研究人员招募了约1500名在种族和基因上拥有多样性的志愿者,检验其DNA样本并分析他们的皮肤色素沉着,从中找到人类基因组中8个同皮肤色素沉着水平存在密切关联的位点。这些位点可以解释皮肤色素沉着约30%的差异。对于每个位点来说,均存在一个同较浅皮肤相关的遗传变异以及一个同较黑皮肤存在关联的变异。在同较浅皮肤相关的变异中,有7个至少在27万年前出现,其中有4个在90多万年前出现。现有观点认为,智人在约30万年前出现于非洲。而最新发现意味着相对较浅的肤色变异早于智人的出现,并且自此以后被保留在非洲部分地区。

    嗅觉或助鸟儿跨海迁徙

    一个欧洲科学家小组研究发现,嗅觉对跨海迁徙的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以栖息在西班牙梅诺卡海岸的30多只野生斯科波利剪嘴鸥为研究对象,把它们分为三组:让第一组鸟暂时失去嗅觉,让第二组鸟携带小磁铁,第三组鸟则作为参照组。所有鸟被装上微型定位设备。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鸟被“做了手脚”后依然像往常一样觅食,生长,与配偶共同抚育幼雏。不过,失去嗅觉的鸟跨海迁徙时显现出与其他鸟的不同。它们虽然最终也飞到目的地,但是在海上飞行时显得方向不明,待飞到陆地上空后方向感明显增加。這表明,嗅觉是帮助鸟在跨海飞行时寻找方向的重要因素,鸟飞到陆地上空后则可以通过看地貌辨别方向。

    螳螂虾大脑拥有记忆学习中心

    科学家在对包括螃蟹、虾和龙虾在内的200多种甲壳类动物的头部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螳螂虾或许拥有比此前认为的更加复杂的大脑。科学家发现,螳螂虾的大脑含有被称为蕈形体的记忆和学习中心。迄今为止,这一结构仅在昆虫中见到。此外,他们还在这些海洋生物的近亲——清洁虾、枪虾和寄生蟹中发现了类似结构。这或许并不是巧合,因为螳螂虾及其近亲是唯一的能长距离觅食并且可能记住曾到过哪里寻找食物的甲壳类动物。科学家曾普遍认为,在约4.8亿年前昆虫谱系同甲壳类动物谱系分离后,蕈形体发生了进化。在螳螂虾中发现蕈形体意味着其比科学家意识到的更加古老并且在除了螳螂虾的所有甲壳类动物中都失去了;又或者这些结构同昆虫的蕈形体相似,但发生了独立进化。

    【文稿】彭 文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