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229910
马上驰骋小云南(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8期
    

    小云南,即云南驿古镇,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隶属云南省祥云县。在中国,通常省级以下的地名几乎不会与省名同用,然而,云南驿却是个例外。

    彩云南现 造就云南之源

    白驹过隙,彩云南现已成为史册中的梦境,而云南之源,则需重返张骞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波折后,终于在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回到长安,不仅运回了西域的奇珍异宝,还带回了让汉武帝龙颜大悦的消息。张骞向汉武帝禀告,他在大夏见到了蜀地的邛竹杖和蜀布,甚是不解。于是大夏人就告訴他,这些邛竹杖和蜀布都是大夏商人从身毒国(今印度)买回来的,身毒就在距大夏东南方向几千里外。于是,张骞判定,身毒离蜀郡并不远,而且有一条直达的秘密通道,既便捷又可免受匈奴的侵扰。武帝听后,龙心大悦,同年便派出使臣从蜀郡出发,去寻找这条通往身毒的便捷商路。最后,虽然寻路无果,但武帝却掌握了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蜀商已经到达骠国(今缅甸)和身毒。

    于是,汉王朝开始了对西南夷的大规模经营。滇王投降后,汉武帝便在昆明一带设立益州,下设二十四个县,其中就包括云南驿所在的县治。为了给这个地方取个县名,汉武帝思来想去都不得结果,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据祥云县现存的乾隆和光绪年间的《云南县志》记载,汉武帝午夜梦回,梦见彩云南现,云南之名便始于此。

    从三国时期的云南郡到两晋的云南府,以及南诏的云南睑、大理国的云南赕,再到元代的云南行中书省,云南这个地名在朝代的交替中始终不曾改变。从元代开始,为了和云南省名区分,民间称这里为“小云南”。直至明洪武十七年(1384),云南县城从云南驿迁到了如今的祥云县,结束了云南驿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的历史。民国初年(1918),云南县改名为祥云县,沿用至今。云南省的云南驿镇也因此成为云南之源、云南中的云南。云南驿古村落

    古道驿站 也逢车水马龙

    庄子曾云:“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在古代,马不仅是传送诏令、文书的重要交通工具,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聚落街道格局。驿站,类似今天的高速服务区,为行人马匹提供食宿。为了方便马匹通过, 云南驿现存的老街呈“丁”字形,老街上铺就的引马石青幽可鉴,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只留深深浅浅蹄印。

    老街两旁商铺林立, 是现已不多见的传统一门一窗一铺台的式样,形成了“三步两个店,百丈三座楼”的繁荣景象。步入老街前,入口处的牌楼就足以令人驻足。牌楼的正反两面都书写着对联,正面为“马帮铃响店小二迎来送往,邸报飞传众官员暮来朝去”,背面则是“东奔西走天上地下皆为军火,南来北去鞍前马后只闻茶香”。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暮来朝去,一句只闻茶香,道尽千秋。除了入口的牌楼,在如今杨家巷道的古墙上,还有着小过街楼的痕迹。小过街楼,与古驿道接为“丁”字路,发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能。巷里住着杨氏家族,杨家人从此处出入。一旦关上门,驿道上的人马便进不了杨家巷,小过街楼也由此成为杨家巷的门户。

    马帮入老街,最重要的便是歇脚,但在歇脚之前,还需一探马店的究竟。在距云南驿十多千米外的半山腰上,能望见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杆,即天灯杆。和今天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天灯杆也起着信号灯的作用。据村里的老辈说,从前,平均每天会有几十队马帮来到云南驿,大马帮有三百多匹马,最小的马帮也有五六匹。马帮在来到云南驿之前,会依靠天灯杆进行判断,决定今晚是否在此落脚歇息。

    每到晚上,杆顶会按照马帮入住的实际情况分别挂起红色、绿色、黄色的灯笼,如果挂上红灯笼,表示云南驿的马店已经客满,马帮只能在野外露宿。其实,马帮在野外露宿都是常事,大多情况下都是“架子底下就安身,石头就是花花枕”。在野外露宿,赶马人会在地上铺上垫子,把货物从马背上卸下,在垫子两侧分别列成一排,再在货物上搭蓑衣,凑合凑合就是一夜。在货物上盖上蓑衣,除了能让赶马人免受雨水的侵扰,还能避免货物的丢失。倘若天灯杆上挂的是绿灯笼,那就是在告诉马帮可以继续赶往云南驿,这里马店的空闲还很充足。要是挂上了黄灯笼,则表示马店只有部分空余,马帮需要通过此行的规模来判断是选择露宿野外还是进村住店。走过古驿道的大马帮

    如果进村住店,大多数马帮会选择规模最大的大马店。位于老街中段的大马店(今马帮文化博物馆),是古驿道上目前仅存规模最大的马店,由四进天井构成,面阔三开间。整体布局狭长,站在入口向里看,视线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最底端的照壁。入口是“一”字形重檐式房屋, 屋面为藏青色的筒板瓦,下层屋面两端均有封火墙。马店的门分为正门和侧门,正门过人,侧门走马。门上对联镌刻着“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携货来”,寥寥数语诉尽芳华。

    进入第一进天井,左边的厢房进深大约两米,正房一层的中间是过厅,左右两边开间用于存货或赶马人作火塘。走马转角楼格局的马店,房间都在二楼,间间相通,笨重不值钱的货物通通垛在楼下,轻便贵重的货物则运到楼上,正所谓楼下歇马、楼上住人。但赶马人基本上都不住在楼上,据大理州民间文化大师李传富介绍:“原来的时候,赶马人进来就随便打个地铺睡,他们需要在楼下守着货物。二楼其实是马锅头的房间。”马锅头,即马帮的领头人。由于马帮里团结最为重要,把同吃一锅饭的领头人称作“马锅头”。马锅头的房间不仅宽敞明亮,床、洗漱架等必备设施一应俱全。在马锅头的房间内,最有玄机的便是箱床。箱床,顾名思义,由箱子打造的床,其实是将两个木质的大箱子拼接在一起。有了这箱床,马锅头在睡觉前就将贵重物品全都放入箱子内,睡在上面,就能使箱子紧闭,无需担心箱子里的物品失窃。 (胡慧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