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3273686
今天,我们吃得更好(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9期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我国已多次利用自行研制的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把农作物种子带入太空,搭载升空的植物种子有小麦、大麦、水稻、谷子、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茄子、百合、黄瓜、青椒等。

    通过太空育种,我国农业专家培育了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系。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育种试验获得了株高、穗型、粒型等性状变异,经选育试种已获得增产20%的丰产优质品系,亩产可达400~600千克,有的达750千克,且蛋白质含量增加8%~20%。

    为使太空育种产业化,我国发射了专用于农业的卫星“实践”8号,使太空育种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还成功地将“实践”8号育种卫星送入太空,这是全世界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太空育种的卫星。

    截至2016年底,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在“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搭载蔬菜、花卉、牧草、粮油等九大类农作物共计1202份育种材料,已选育种质资源35000多份,育成43个航天农作物新品种,推广至全国30个省、区适宜区域,累计推广310万亩,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还有一种我国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不能不提,这就是曾经“霸屏”的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三季中介绍的“育种神器”—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

    中国是农业大国,然而我国优质种子的进口数量却持续增加,2010年进口优质种子数量是2000年的5倍。育种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研发育种新技术,才能彻底解除种业危机。

    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帮助育种专家选择最优的品种的技术。通俗来讲,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也属传统育种,不同的是,传统育种必须把种子种下去,等它长成后才能知道其产量的高低,而有了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在种子只有小苗时就可以知道其品质良莠。用专家的话说,这种育种技术可以让育种效率提高100倍甚至1000倍。

    早在2011年,我国农业专家就完成了对谷子的基因组测序,并绘制了首张高密度遗传图谱,成功将谷子不育系的叶色由黄绿色改良为深绿色,提升了植株光合作用效率,产量提高超过了20%。这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基因组图谱绘制从而指导品种性状改良的成功范例,它被视为小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的一次革命。

    关于农业育种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2018年4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又一项重大成果“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研究”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该研究被评价为,将在未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多元化农产品的需求。

    监管体制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前,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卫生”问题,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食品的生产、销售等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本身既无破产的风险,也缺乏追逐私利的动力,因此那时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

    是采取数量有限的行政措施,并没有设置刑事制裁。

    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我国开始了关于食品卫生的法律制定。197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198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开始实施。之后,国家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单项法规和相应的检验方法,初步奠定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框架。1995年10月30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但上述法制建设,在食品安全领域仍有较大局限性,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发布,于当年6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法》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食品产业链的基础上,食品安全管理取代了食品卫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意义。《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监管不能没有标准做参照。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级食品标准的国家。

    2012年底,卫生部启动了食品标准的清理工作。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宣布,我国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工作已经完成,经过移交、废止、修订等工作,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1000多项,有效解决了以往食品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等问题。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四大类,涵盖1.2万余项指标,其框架、原则、科学依据与《国际食品法典》一致。对食品的监管将纳入被称为“超级部门”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这意味着,今后的食品市场监管将会更加趋于统一和协调,市场监管的行政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环节也将会更加紧密协调。

    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改革開放之初,百废待兴,“包产到户”先解决了国人的“吃饱”问题;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兴盛、物畅其流,逐渐方便中国人“吃到”;之后,经济和消费双升级,嫁接数字经济的快车,中国人既“吃饱”了,又能快捷低成本地“吃到”了,如今更要健康地“吃好”了。

    其实,从“吃饱”到“吃到”,再到“吃好”,中国人餐桌上的这一动态影像恰恰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变迁、民众消费升级的写照。

    但实事求是地说,“吃好”这篇文章我们还做得还不够完美。许多时候,我们把“好”理解为“丰盛”“美味”“享受”,而“营养”“合理”“健康”常常抵不过“享受”的需要。物质匮乏自然会引发营养失衡及相关疾病,而缺少节制的膏粱厚味同样会导致营养失衡和相关疾病。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身体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三高”饮食结构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为代表的“三高”人群。

    目前,我国有超重者3.05亿,肥胖者1.2亿,高血压患者2.36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293万,糖尿病患者近1亿;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慢性疾病;中国人死因前4位的慢性病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每分钟便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癌症。

    当我们欣喜于GDP的增长时,却漠视了另一个“增长”: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人30年的体重增长;我们用了5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即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由营养失衡所带来的慢性病多发和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国民营养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不惑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心定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凭借决心,我们奋进;依靠信心,我们前行。因为,我们期待明天更美好! (段梅红)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