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3267570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22期
     绒花

    绒花色彩明快、栩栩如生,比真花更宜长久保存。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绒花于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绒花不仅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更寄托着美好心愿的企盼。绒花谐音“荣华”,寓意荣华似锦、吉祥如意。唐朝时,绒花作为皇室贡品,受到后宫佳丽的青睐。明末清初流传到民间,更是深受百姓欢迎。将绒花送予挚爱之人,想与她共赴荣华,这其中也包含着满满的情意与祝福。旧时,南京民间在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妇女幼童有在发髻或两鬓插绒花的风俗,用来祈福辟邪,迎接喜庆节日。

    天然雕琢的点翠

    剧中的高贵妃则是奢华的代表。傲慢嚣张的高贵妃一出场便是珠翠满头,头饰永远是华贵艳丽的。除了金银珠宝,最耀眼的要数点翠了。作为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点翠以翠鸟的羽毛为原材料,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的结合相得益彰,先以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形态各异的底座,周围镶嵌玛瑙、翡翠等装饰物。再将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粘在底座上,制成点翠凤钿、步摇、凤簪等首饰。虽比不上珠宝玉石的炫彩華丽,但点翠饰物自有一种拙朴天然韵味,极具东方工艺的精巧、含蓄之美。

    由于原材料的难得与讲究,制作工艺上的精细繁杂,点翠首饰是极为名贵的,受到历朝达官显贵的喜爱,寻常百姓家只能远而观之。点翠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制作工艺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佩戴点翠饰品多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如懿传》中的后宫嫔妃们每次出席家宴时,发饰以青蓝色为主,钿子上装饰的点翠各具风情,同时也反映出嫔妃的地位尊卑。据说传统的点翠工艺以从活的翠鸟身上获取的羽毛为佳品,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残忍的伤害。

    雍容华贵的钿子

    剧中如懿成为继后时,佩戴镂空雕刻、镶有花团锦簇的点翠钿子,尽显尊贵气质;愉妃则超然淡泊,所佩戴的钿子除了饰有珠翠,左右两侧还镶嵌着白玉兰花,更显脱俗雅致。

    点翠

    作为满族妇女挽花簪头的冠帽,钿子通常搭配吉服袍褂,用黑绒丝线制成内胎,外以铁丝或藤丝编成帽架,最后在帽架周围嵌入各种宝石、珠翠,组成吉祥图案,寓意好彩头。雍容华贵的钿子,除了在用料上丰富精细,制作工艺上更是讲究,单就钿子上的花饰来说,就有仙鹤、蝴蝶、兰花、灵芝、祥云、石榴等各种图式。满族人特别注重喜庆祥瑞,因而这些头饰上的图案有子孙万代、和合如意的蕴意。

    钿子的正确佩戴方式是将头发在靠近头顶的后方绾成发髻,将其扣在发髻上,而不是将钿子戴于头顶或戴在高高盘起的头发上。此外,根据装饰钿花的多少,钿子可分为半钿、满钿和凤钿三种。半钿花饰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年妇女所戴;年轻女子多戴繁华的满钿,以搭配吉服或常服;而凤钿则是皇后、皇太后及贵族女子在隆重节庆时佩戴,根据不同的场合佩戴相应的钿子。

    在纷繁复杂的影视剧中,《甄嬛传》《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大放异彩,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视作品在呈现清代王朝历史图景的同时,将清代宫廷美学融入到剧情之中,虽然仍有不符合史实的内容,却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领略到古典雅致的传统文化魅力。正如影视剧制作人所说:“情节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情节,我们希望做到融会贯通。大家可以从故事和细节里面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 (闫妍)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