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9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260660
画家和数学的不期而遇(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9年第4期
    

    图①《海螺轻轻吹》

    图②《蝴蝶翩翩飞》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画家是从事绘画艺术的人群,以感性思维见长,与培养理性思维的数学似乎并不相干。但你若观赏过委内瑞拉画家Rafael Araujor的高能几何绘画(图①和图②),或许就会改变这样的想法。他以圆规和尺子做出数学轨迹,就能创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令人称奇。由此可见,画家与数学绝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心有灵犀和天赋兴趣的前提下,艺术时常与数学不期而遇产生奇妙的火花。

    画作中的幻方

    中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在其功成名就之时,突然宣布转向数学研究,这种跨度似乎很难用心血来潮或别出心裁解释。即便如此,这位酷爱幻方的画家为其1514 年的名作《忧郁》(图③)添加了一个特别背景―四阶幻方(图③右上角),足以显示自己业余爱好的非凡水准。

    图③《忧郁》

    用数学眼光来判断,画家苦心经营的这个四阶幻方看似非常普通。唯一比较特别的是,幻方最后一行中间两个数是15和14,恰好隐含了作品的创作年代,似乎也仅此而已。由于当时的四阶幻方已达880种之多,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所以人们当初并没有对画中的幻方高看一眼。

    然而到了本世纪,当专家重新审视这则幻方时,竟然发现数百年来大家都是“有眼不识泰山”,这则幻方中蕴含的种种被忽略的特性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第一,幻方角上4数之和16+13+4+1=34,等于四阶幻方的和常数,这可不是幻方的常规要求,看似无心却是有意;第二,在这个幻方中,角上的4个2×2小正方形和中央1个2×2小正方形的4数之和仍等于幻方常数,即16+3+5+10=9+6+4+15=2+13+11+ 8=7+12+14+1=10+11+6+7=34,其中的机巧让人眼前一亮;第三,在这个幻方中,对角线上8个数字之和等于不在对角线上的8个数字之和,即16+10+7+1+13+11+6+4=2+3+5+ 9+14+15+12+8=68,这显然出乎人们的意料和想象。

    推演后,人们还发现:对角线上8个数字的立方和等于不在对角线上的8个数字的立方和,都为9248。如此“不变其宗”的机变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一个画家的数学造诣和精巧构思竟然如此高深,这恐怕是许多人完全没有想到的。

    達·芬奇的巧证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最著名、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高超精湛的艺术造诣,而且在科学领域也展露出非凡卓越的才能,其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曾得到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高度赞赏,被赞誉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下面这则巧证“勾股定理”的故事,应该是对他身份中“艺术家里的数学家”的最佳诠释。

    据说有一天,达·芬奇来画室检查学生临摹《蒙娜丽莎》的情况,令他惊讶的是,竟然有半数学生没有潜心于作画,而是在探讨“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证明。这个定理也就是大家现在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有关这个定理的证明多种多样,一直吸引着爱好者另辟蹊径,尝试探索。

    达·芬奇自然知晓“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出处和背景,加上自身对数学也很痴迷,所以他并没有批评弟子们,反而饶有兴致地加入其中,很快便给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证明方法:

    先将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正方形和边长都是a、b、c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合成图④,且画出整个图形的对称轴(图中虚线);接着,将拼合成的图形整体从画纸中移出,再将取出的图形沿对称轴剪开,然后保留图形的左边,而将右边按照垂直方向翻转一周后重新拼合成图⑤;最后,将图④中一些顶点相连成一个c为边长的正方形和两个边长为a、b的直角三角形(图⑥),就完成了定理的证明。 (林革)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