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9年第12期
编号:13371519
一片明镜自西来(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9年第12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进驻中原,陆上丝绸之路也在风云变幻中更加通畅。源自西亚、中亚的玻璃和掌握玻璃制造的匠人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原。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世宗时(424~452),其国人(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这是西方玻璃和玻璃技术旅行至我国的最早记录。《北史》记载的大月氏商人或许也是善于经商的粟特人。

    到了隋代,中国北方玻璃制造的技术似乎仍掌握在中亚移民的手中。《隋书·何稠传》记载:“(何)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寻加员外散骑侍郎。”何稠是中亚粟特人的移民后代,粟特人在汉代文献中也称“康居”,他们生活在中亚泽拉夫善河流域。泽拉夫善河流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中枢,在陆路交流的鼎盛时代,东西方的货物、文化、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精明的粟特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很快成长为“习旁行书,善商贾,好利……利所在无不至”的古代优秀商帮。流淌着粟特人血液的何稠在父辈熏陶之下,自然精通商道上的多种技艺和知识,这其中就包括制造玻璃。
, 百拇医药
    有趣的是,玻璃制品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南方几乎与到达北方的时间一致。在过去50多年中,广西合浦、广东徐闻等地的西汉、东汉墓中就出土了数量不少的玻璃珠和一些深腹玻璃小杯、浅腹玻璃盘等文物。这些玻璃器皿的器壁相对较厚,体现了早期西方的模塑技术。此外,玻璃样品化学成分中均有钾、碱等成分,史美光、何欧里等专家据此推断出这批玻璃的旅行线路:从意大利或地中海东部港口起航,经红海口岸后,用货船运送到索马里海岸,然后到达印度,再经印度南部港口阿里卡梅杜港运往中国。

    关于这条海上玻璃之路,《汉书·地理志》中描绘得很详细,这是由广西合浦向南向西至中亚的海道:“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即玻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
, 百拇医药
    当然,聪明的中国人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在“玻璃之路”的交流交往中,中国人很快学会并掌握了玻璃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三国吴国的万震(220~280)在《南州异物志》中记录道:“玻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冶之。自然灰如黄灰,生南海滨,亦可浣衣,用之不须淋,但投之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不可释。”葛洪(290~370)《抱朴子·内篇》也曾讲过当时进口的中东玻璃碗及其在国内仿制的情况:“作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以作之者。”

    西洋镜,一片明镜自西来

    在玻璃家族中,平面镜子出现时间较晚。在中文中,“镜”字部首为“金”,意味着镜子最早为金属范畴。在漫长的时光里,中国人主要用铜作镜子。《旧唐书·魏征传》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跛足道人“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能在镜子上“錾”字,足以说明其材质不可能是玻璃,最有可能的还是铜。
, http://www.100md.com
    16世纪中叶,意大利人通过把锡熔化倒在一块平滑大理石上,然后注入一些水银,再把一块玻璃放上去的方式造出了平面的镜子,但这个工艺相对复杂也造價不菲。据说法国女王玛丽·德·美第奇(1573~1642)结婚时,威尼斯共和国就向她呈上一面小小的玻璃镜子作为礼物,这个仅有书本大小的镜子在当时的售价竟高达15万法郎。为了保守镜子制作的秘密,威尼斯人将所有玻璃技师迁到一个名为“木兰诺”的小岛上,并将小岛严密封锁,以确保整个欧洲的豪门望族都只能到木兰诺来订购镜子。为了打破玻璃技术的垄断,法国人暗中花巨资资助两位木兰诺技师逃到法国,之后玻璃镜子开始在欧洲大陆流传。从中不难看出,玻璃镜子的早期旅行充满诡谲与阴谋。

    在德国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邪恶王后拥有一个“魔镜”,只要对镜子说“镜子镜子挂在墙,谁是世界最漂亮”,镜子就可以映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从时间上看,收入《白雪公主》的《格林童话》出版于1812年,那时玻璃镜子还只是极少数人手中的珍玩,那透亮镜面映照出来的世界如此真实,这或许是让人们称其为“魔镜”的原因。随着玻璃镜子技术的揭秘和成熟,“西洋镜”也开始旅行到了中国。清代前期的文献里,关于镜子的记录就多了起来。
, 百拇医药
    清代黄缎平金百蝠纹镜子(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学者王士稹(1634~1711)在《池北偶谈》记载说:康熙年间,荷兰进贡的物品中就有两面照身大镜子。据说那个时候一块不足两平方尺的玻璃镜面价值300多两银子,在当时,这个价格完全能在京城购置一处四合院。除了学者,文学家也不时提及镜子,《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就借刘姥姥的视角描述了大观园里的镜子:“刘姥姥掀帘进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刘姥姥见到的富贵人家的“穿衣镜”应该不是铜镜,而是时兴的玻璃镜子。

    对镜子感兴趣的人还有很多,乾隆皇帝就是其一。他不仅对玻璃镜情有独钟,而且还乐于探寻玻璃镜面制作和成像的原理。在《镜喻》一诗中他写道:“青铜摩以旃,照形已无遗。近代泰西法,玻瓈更新奇。然均籍人工,水银涂抹资。其末涂水银,素片玻璃辉。可以施窗棂,外物了然窥。”可惜的是,乾隆皇帝对镜子的关注始终限于个人兴趣,没有能将镜子的科学探索延续并推广,这也使玻璃技术没有能在清代大力发展。, 百拇医药(刘小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