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9年第17期
编号:13409623
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1日 《百科知识》 2019年第17期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蒙恬制造了毛笔,而当时毛笔的“笔”字与古筝的“筝”字的繁体字书写几乎一样。实际上,笔的出现非常早,《庄子·田子方》载有“舐笔和墨”,《礼记·曲礼》载有“史载笔”等,这些文献记载说明秦代以前已存在笔。考古发现也证明蒙恬以前已经有笔。1954年湖南长沙古家公山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土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用细丝线缠在笔杆上,笔杆为圆竹条,外面再涂漆加以固定。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毛笔,人们称它为“楚笔”。

    所谓“蒙恬造笔”不过是民间故事而已。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七中记载:“秦将军蒙恬筑长城,绝地脉,致不得其死。今长城之下未知尚有蒙将军庙貌否?乃吾湖之善连村,则固有蒙公祠,其地皆以笔为世业。笔工不忘所始,故有祠宇以祀蒙公,香火颇盛。”由此可见,蒙恬在当地是制笔行业的行业神,原因是蒙恬可能对笔进行了改造。在古筝起源方面,有一种说法认为“筝从西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西方”不是指其他国家,指的是西边的秦国。由于秦国地处中原以西,被当时的中原诸国称为西秦,所以源自秦国的乐器筝也就从西方来。《史记》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筝出于秦的说法有诸多记载,在古代就已经明显表明了秦筝之说。
, 百拇医药
    走马听秦筝

    在唐都长安,骑马走在大街上,随时都能听到筝声。诗人白居易还把唐人不再喜欢听琴的原因归咎于筝:“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琴是那般无奈,筝却是那般风行。在白居易众多吟诵音乐的诗篇中,除了咏琴,就是咏筝,筝出现的频率比琵琶等其他乐器都多。如《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明月皎洁,一位身着紫衣的女子低着头弹拨红弦,衣袖轻轻拂动,心事缓缓从她的指尖流淌而出,弦音凝绝,指尖停奏之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爱筝,爱得如此痴狂。他晚年在洛阳生活,常与裴度、刘禹锡等人举行诗文酒会,“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过着潇洒闲适的生活。天性喜好音乐的他恰有一位好朋友住在扬州。白居易听说扬州的筝,质量是数一数二的,人间罕有,所以再三请这位扬州朋友帮他寻觅一张筝来。当时没有手机这样的现代化通信设备,人们交换信息只能依靠书信,为此两人往来了许多诗。
, 百拇医药
    后来,他的朋友终于给他找到一张上好的“维扬筝”。寄给他时,还先寄了一首诗,在诗中开玩笑说:“但愁封寄去,魔物或惊禅。”意思是说就怕我“封寄”给你后,这“魔物”的美妙声音会惊动你的禅心。当时白居易崇奉佛教,常与寺庙高僧论禅,而这位朋友诗中所说的“魔物”,其实并不是什么不祥之物,而是指白居易心心念念的筝。收到这封信后,白居易“走笔戏答”,立刻回复了一首诗,调侃说:“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意思是说,你送给我“魔物”(维扬筝),我会教“魔女”来弹奏的,但我的禅心是不会被撼动的。白居易还曾写过一首长达140字的诗来描写筝,诗名就是《筝》。

    纤指弄鸣弦

    在唐代,女子也可以通过弹筝博得“周郎”青睐。李端在《听筝》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金粟柱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弹筝女子用她纖细洁白的手拨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子高超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诗人笔锋陡转,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相传三国东吴名将周瑜精通音乐,谁将乐曲弹错,周瑜就用目光示意。此诗显然受到这个历史故事的启发,“时时误拂弦”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这种失误明显是有意为之,希望把心上人引到身边来。
, 百拇医药
    顾况曾作《李湖州孺人弹筝歌》:“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这里的“孺人”指的就是他的夫人。他的夫人从12岁时开始学筝,精通筝乐。每当客人来家中做客时,她就会弹筝助兴,而客人常常会写诗来称赞或抒发情感。

    薛琼琼是唐玄宗时期一位著名的筝艺人,她拥有“开元宫中第一筝手”的称号。有一年清明节,唐玄宗下旨给这些艺人们放个小假,让她们去郊外游赏踏青。就在这次踏青活动中,一位叫崔怀宝的青年因为来不及回避,偷偷看到薛琼琼,并对她一见钟情。可当时崔怀宝还没有做官,两个人也没有机会接触。巧合的是,后来崔怀宝进宫为官,皇上将薛琼琼赐给他做妻子,成就了一段佳话。

    “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或许由于筝乐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波动乃至情感上的共鸣,诗人们喜爱用筝乐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哀怨、愁苦之情,筝乐也就形成了悲凉、凄美的风格,古筝也有了“悲筝”“哀筝”之称。“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哀怨的筝声正在诉说着思夫之苦;而“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又将游子离家、内心思乡的伤悲全部浸润在古筝的音符之中。, 百拇医药(邵凤丽)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