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13
编号:13469962
石笋里的上海“盐”值(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13
     刚踏入上海,扑面而来的快节奏和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让“时尚弄潮儿”“小资文艺青年”这类“魔都”的颜值代表遍地开花,而“小桥、流水、人家”这般江南水乡的温柔,在这里似乎找不到落脚点。“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的说法,再加上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一番评价,让我决定逃出市区,到新场古镇去寻找真正的上海颜值。新场古镇,地处上海市浦东地区腹地,距上海市中心36千米,是李安导演拍摄《色·戒》的取景地,在这里应该可以找到江南水乡的温婉。

    石笋滩,生新场

    去往新场古镇的途中,被纪录片《上海味道》里飘出来的吴侬软语惹得心痒痒:“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过苏州,妈妈带我来吃豆腐花,白白嫩嫩滑溜溜,下次带小朋友们过来,兜一兜。”歌谣里的鸡汤豆腐花,是新场古镇的网红美食,全名竹枝豆张记豆腐花。据介绍,竹枝豆张记豆腐花,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上海仅此一家,不仅年代久远,连调料都铺得很“远”,满满一张桌子,铺满了木耳、榨菜、香菜、香葱、虾皮、桃胶、酱油、香油、辣椒油等数种调料。一勺白嫩的豆腐花,淋上一瓢金黄的鸡汤,再挨个撒上那一桌子的调料配菜,颜色丰富多彩,味道自然也层次多样。尤其是这竹枝豆豆腐花,更是如白玉般细腻。竹枝豆,得名于新场古镇竹园,因生长在古镇东边改良的盐碱地里,长势喜人,豆粒饱满,用这豆子做出来的豆腐花的味道自然是不会差的。
, http://www.100md.com
    这盐碱滩涂地,正是新场古镇的发源地。新场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近海处,由于长江水夹带泥沙沿海岸线南下,与钱塘江水汇合时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积下来,唐代中后期,逐渐形成陆地,是南汇县成陆较早的地区之一。刚成陆时,这里还只是一片“斥卤之区”,鲜有人烟。到了唐末宋初,从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迁徙而来的游民,在新场以捕鱼、煮盐为生。渐渐地,这里形成了小规模的村落和零星的盐场。据《新场镇志》记载,元代时期,由于盐业的发展,已經有灶丁2407人落户新场地区。

    其实,最早的新场被称作“石笋滩”。据清光绪时期《南汇县治》记载:“石笋滩在新场受恩桥西,当南五灶港曲折处。今名石头湾。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地处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的新场,当年为了防止海潮冲坏堤岸和农田,当地老百姓曾在海滩、受恩桥西边打下了一批石桩子。随着潮涨汐落,这批石桩子渐渐被泥砂淤泥埋没。直到开挖疏浚时才发现,当年打下的石桩子变成了竹笋的模样,石笋滩也就因此得名。宋代张荣的《过鹤沙》诗云:“闻道沙中多石笋,几时才得出淤泥。”到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因此地盐业兴盛,盐民不断迁居石笋滩。随之而来的盐贩与商贾,让此地人丁兴旺,集镇很快也就建立起来,取名为“石笋里”。
, 百拇医药
    此地盐业的兴盛,还要从宋代说起。过去,下沙与新场均为古盐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因下沙盐场的蓬勃发展,朝廷在下沙设盐监,管理盐的生产、运销、课税等盐政,置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司。位于下沙南部的石笋里,成为下沙盐场的分场,也因此被称为“南下沙”。因水灾频发,曾将“沙”改称为“砂”,所以“南下沙”也写作“南下砂”。随着陆地向东南延伸,盐场也跟着迁移。元大德四年(1300年),下沙盐场场部全部搬至新场镇,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司也迁至新场镇。据《两浙盐法志》记载:“元迁盐场于石笋里,名新场。”于是,人们便将下沙本场称为“老场”,而把这里唤作“新场”,并沿用至今。

    熬波图,展画卷

    除了新场的名字流传至今,一部海盐生产专著也传世千秋。《熬波图》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被清乾隆时期编修的《四库全书》收录。有着“百科丛书”之称的《四库全书》里,《熬波图》是唯一一部关于制盐的专著。
, 百拇医药
    《熬波图》由元代陈椿撰写。陈椿,时任下沙盐场监司。当时的下沙盐场由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司管辖,后来迁到新场盐场。因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陈椿从浙江到新场上任,担任的是新场盐场的“副场长”。无论陈椿在新场盐场的职务如何,他留下的《熬波图》对中国海盐生产历史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朱自清先生曾评价:“《熬波图》有‘政治的、学术的、艺术的’三大价值。”

    这部匠心独运之作,现存图47幅,每幅图配诗一首,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元代时期我国海盐生产的总貌,完整地展现了海盐生产工艺流程。与自贡等井盐地区的生产工艺不同,古时海盐的生产由开辟摊场、筑垒井池、就海引潮、担灰入淋、淋灰取卤、捞洒撩盐、担灰摊晒、筛水晒灰、铁盘模样、出拔生灰10个步骤组成。海盐的古法生产或许不能重现,但这些场景却可以在如今的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中一览无遗。

    位于新场大街上的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原为解放前新场最大的典当行—信隆典当,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当年,信隆典当有30多间店面,其管事经理严赞平同时掌管新场、大团、周浦、横沔等7家典当。2006年修缮后,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设计布展成“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共有沧海桑田、煮海熬波、名人荟萃、生态古镇4个展厅,勾勒出新场古镇历史演变的完整画卷。
, 百拇医药
    银新场,赛苏州

    等到走出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时,才发现大庭院里安放着几个石狮子残件,据说是新场古镇三世二品坊的原构件残存。带着疑问,借拂面而过的清风,古镇的画卷正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从石笋里蜕变为主盐场后,新场的发展速度更是像坐上火箭般迅猛,一时间,“歌楼酒肆贾炫繁华,盐赋为两浙之最”,繁盛程度瞬间超越当时县治上海城。南北不到3千米的新场街以及东西1千米左右的洪桥街,纵横交错的街道构成的新场集镇,密密麻麻地林立着各式商铺、食肆,好不热闹。据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当年的新场那可是一片“歌楼四肆、商贾辐走辏”的盛世之景。因此,周边的百姓也把这里称为“银新场”,至今都流传着“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民谣。, 百拇医药(胡慧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