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13
编号:13469963
享誉中外的“四大天团”医学名校(上)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13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最美逆行者”的背影给无数中国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记。在负重前行、奔赴战疫一线的逆行者中,有一群被網友们亲切称为“四大天团”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是来自驰名中外、享誉华夏的四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即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四所医院与历史上的四大医学院紧紧相连,即人们所熟知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所百年医学名校见证了近代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彼时荒芜的中国西医土壤上撒下了种子,其中不少校友成长为中国医学领域卓越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医学界一衣带水的源头所在。仰望“四大医学名校”的历史天空,名医大师灿若星辰,传奇故事百谈不厌。正唯如此,让我们透过尘封往事,去探寻医者仁心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医学史

    当您漫步于北京王府井闹市时,想必会发现一处曲径通幽、绿树成荫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址。常言道“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医学史”,协和医学院见证了近代中国西医教育发展的历程,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谈及“北协和”的前世今生,就不得不提及豫王府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 http://www.100md.com
    1904年,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纽约州创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当时称之为公共教育基金会,其宗旨就在于谋求民众教育、健康、慈善等社会福祉。不久,基金会建立了国际卫生部,旨在从事全人类的公共卫生预防研究与教育工作。他们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到灾难深重的中国,并先后三次组团来华实地考察,其考察团成员都是美国顶尖的医学教育专家,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韦尔奇先生、洛氏医学研究所所长阿·富列斯内等。经过一番细致调研,基金会认为西医教育在中国大有可为,决定在北京成立一所高标准、高水平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医学院。

    事实上,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西医诊疗机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但培养西医专业人才的医学院却寥寥无几。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发生后,西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06年,英国伦敦宣教会甚感中国西医教育与医学力量过于分散,于是广泛号召美国长老会、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等在华教会,决定成立华北教育联合会,并选址北京医院作为教会第一家联合的医学院校址。当时,英国传教士托马斯·科克仁只身来华创办北京协和医学堂,即协和医学院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协和”,原意出自英文“Union”一词,即联合、协和之意。协和医学堂不仅是一所医学院,也是一家具有门诊功能的西医医院。据说,李莲英是协和医学堂的常客,不管大小疾病,他都愿意在此问诊,但由于慈禧太后离不开李莲英,所以每次他只能来去匆匆。正是通过李莲英的居中介绍,协和医学堂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并获得了首笔捐款。之后,李莲英也给协和医学堂捐赠了1600英镑,用于购置相关器械设备。缘于此,协和医学堂成为当时中国政府承认的一所教会教育机构,其外国教员共计14人。协和医学堂落成典礼时,英、美大使均到场出席并致辞。
, 百拇医药
    ▲ 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到中国考察

    ▲ 北京协和医院建筑局部

    1915年6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协和医学堂,并重新寻觅校址。经过多方调研,最终用重金购得位于王府井的豫王府官邸,添作新校址。由此,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京创建。据美国报刊记载,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协和医院,在长达近半个世纪内,总计投资近4800万美元,这是该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因为洛克菲勒靠石油起家,于是民间打趣地将豫王府称为“油王府”。

    北京协和医学院自创立之初,就以培养杰出的医学人才为己任,立志成为全亚洲一流的医学院,与世界最高标准的医学院相媲美。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1917年9月,基金会协助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医学预科,并组建附属医院,即北京协和医院,作为临床实践医院。在当时,医学院的学生迈出几步就可以到医院临床实践,医院的大夫遇到疑难杂症可以送到医学院进行分析研究,这种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医学院迥异有别,首开中国医学教育风气之先。1921年9月,协和医学院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庆典活动。整个庆典活动持续一周,当时的中国政要和美国政府要员都前来致辞庆贺。参加此次庆典及学术活动的医学家多达280名,邀请的都是欧美的著名学者。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持续资助下,1921年时协和医学院内的建筑共有14座楼,雕梁画栋、气度非凡。各种室内配件多从美国运来,整体建筑质量达到当时世界最高级别。原经费预算为100万~150万美元,实际耗资则达750万美元。协和还建有独立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锅炉房、制冰厂、煤气厂、汽车房、洗衣房、缝纫室、印字室、电话房、机修厂、电工厂和制图室等。
, http://www.100md.com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任校长富兰克林·麦克林参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以英、美医学教育方式为主,注重精英化教学。协和医学院在专业训练方面十分严格,主要采取八年制的医学教育形式。在当时,欲上协和者,须得先入燕京大学医预科念三年,中文、英文、生物、化学等学科都必须修满规定学时。预科结束后,还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才能决定是否进入协和本部。就算进入协和学习,在结束前两年学习后,还会再淘汰一批学生。严格的要求、残酷的淘汰制,让“协和人”常年板着一张紧张苍白的面孔,被当时的人戏谑为“协和脸”。据记载,1924年协和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入学时招收的是9人,毕业时只剩下3人。1924—1943年的20年间,协和医学院总共毕业了311人,平均每届15.5人,数量少得“可怜”。以致“老协和”内部流传一种说法,即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在近100 年内,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博士毕业生不超过3000人。除了严苛的专业训练外,学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颇为重视。协和医学院设有中文部,机构不大,权威却不小,十分注重人文情怀熏陶。难怪有不少学者指出,协和医学院的学生都是被“熏”出来的,指的就是注重素质培养与文化熏陶,注重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注重医德医风与良好的个人习惯养成相结合,这种“熏”帮助学生逐步走上大师之路。正因如此,协和医学院培养出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棠等一批医学大家,在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这些中国现代医学精英日后在全国各地创办了大批医院,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百拇医药(暨江)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