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19
编号:13800879
绵亘千年的小康之梦(4)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19
    

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潮



    经历元代大一统帝国短暂统治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可谓是“君王仁政”的盛世绝响。今天在南京明孝陵内,人们依旧可以看见“治隆唐宋”的碑刻。这是清代康熙皇帝南巡,祭拜朱元璋王陵后所留下的墨宝。可以想见,康熙皇帝在歌颂明初“洪武之治”与“永乐盛世”的同时,内心也一定在憧憬其所开创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毋庸置疑,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出现过不少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兴隆的历史最好时期,人们往往称之为“盛世”。最为著名的四朝盛世莫过于西汉的“文景盛世”、初唐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明初的“永宣盛世”与清代的“康乾盛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盛世局面与“尧舜之治”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封建君王所推崇的理想社会的实践。

    然而15世纪以后,在世界的另一端,欧洲人开始摆脱黑暗的中世纪,迎接着文艺复兴的曙光。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正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此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依循着封建君权思想的落日余晖持续滑行。当然,也有一些敏锐洞察天下大势、被朝廷视为“离经叛道”的士大夫们,开始寻求新的社会理想,最具代表的首推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张极为丰富,涵盖政治、哲学、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继承儒学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张。在社会治理方面,王阳明不再崇信“圣王”之说,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与凡人一样,并不具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进一步指出,不论贫富贵贱、贤愚不肖,只要致良知,均可称之为圣人。王阳明胸怀天下,颇具忧患意识,他力图将颓废的明王朝恢复到“仁厚”之世,而至于“三代王道之治世”,最终达到至善、自由、平等、幸福的大同理想社会。李贽在继承王阳明学说的基础上,极力批判“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褒奖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其思想比较符合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还以儒学异端自居,批判皇权与社会不平等的现实,主张革故鼎新、人人平等,反对思想禁锢。李贽对儒家所推崇的“道”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率性之真,推而广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也就是说,说话做事要全出于真心,不应有半点虚假与矫情,而且应当推己及人,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李贽还认为“世上人总无甚差别”,不必迷信“圣人”,对封建社会的“王圣”之说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 百拇医药
    在明清时期批判封建皇权、提倡“民本”主义的学者中,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最具代表性,史称“明清三大家”。经过明亡的惨痛教训,黄宗羲认真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历史,最终发现天下祸乱不断的根本在于君主专制制度,为此他写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名著《明夷待访录》。在黄宗羲看来,君权确立后,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君王公私不分,天下和百姓都成为他一人一家牟利的工具而已。顾炎武与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限制王权,认为应当将君王置于有利于天下万民的角度。

    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党争不休、宦官弄权、社会动荡,明初所开创的盛世尊严已经荡然无存,明王朝的“天命”地位由此动摇。在此情况下,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异端”士大夫阶层,在猛烈批判晚明君主专制下的理想社会之时,已经在重新思索君臣与君民之间的关系,并对延续数千年的儒家正统忠君思想展开了无情而尖锐的批判。令人扼腕的是,在清代“文字狱”与封建集权的高压统治下,中国人的思想火花就此禁锢,封建时代所尊崇的“圣君王道”理想注定被历史所唾弃。
, http://www.100md.com
    

近代孜孜以求的“民族复兴”梦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叩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中华民族就此进入百年屈辱的时代。在帝国主义的穷兵黩武与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旧式农民起义推向了最后的巅峰。

    ▲ 王阳明画像和《王文成公全书》书影

    ▲ 南京瞻园中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馆
, 百拇医药
    早年,洪秀全在广州应试期间,偶然接触到了传教士梁发所撰写的《劝世良言》一书。他对书中所描绘的人人平等善良的天国世界心驰向往,开始皈依上帝,并创立拜上帝会。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开始向贫困的农民阐发“人人平等”以及“均贫富”的思想。不久,他又邀集乡黎发动了金田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拉开帷幕。太平军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攻克南京,并正式定都于此,改名“天京”,由此形成了与清王朝划江对峙的局面。太平天国建立后,洪秀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在于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逐步构建起“兵农合一”的理想社会蓝图。可以说,这一纲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在革命斗争中所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农民群众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大胆否定的革命精神。然而,这一绝对平均主义理想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已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文明,冀望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从而摆脱民族危亡的境地。洪仁轩的《资政新篇》较早提出应效仿西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此后,以胡礼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谭云山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内忧外患不断的社会环境中,融合中国传统社会学说与西方社会学说,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大同学说”体系。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通过编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认为唯有变法方能徐图自强。他在糅合了封建儒道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大同书》,并提出了“三世说”。在康有为看来,当时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达到“升平世”的阶段,但也仅仅是这个阶段而已。比这个阶段更高的还有“太平世”。康有为根据《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加之西方社会改良的举措以及个人主张写成此书,此书的内容充满着民主主义的平等精神,带有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質。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也深受“大同”理想的影响。“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经常题写的词句,他对黄埔军官学校的训词则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由此可见,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是紧密联系的。孙中山在北伐前夕,总结其思想时指出:“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分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百拇医药(暨江)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