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0
编号:13798160
路转艾叶忽见(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20
    

    ▲ 古码头

    从艾叶滩起,至贡井,其间共有4段船槽。船槽的开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舟的阻碍,但旭水河河畔车马辐辏,盐场绵密,盐运的压力一再攀顶。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人发明了用竹排扎堰。在竹排堰上盖上竹篾来拦蓄河水,提高水位。等到水积船聚,人工拉拽篾绳,拆开竹排堰,借助拦蓄后积攒的水力,将煤船、盐舟冲击过滩。但由于拆堰技术不好把控,常常会落得船翻人亡的后果。

    为了顺畅地转运原盐和燃煤,盐商张三和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独资建成了平康桥,并在桥西开了一条平康路。平康桥为石拱桥,全长56.4米,宽6.4米,高8.92米,桥上有89个石栏,其中右边51个,左边38个,桥拱5个,把旭水河东西两岸的艾叶和长土两个盐业生产重镇连通了起来。平康路则是从桥首直通艾叶场中心,接通自贡西去荣县、犍为与乐山。
, http://www.100md.com
    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富荣场设堰工局,在旭水河贡井段建重滩、艾叶、平桥、中桥、五皇洞5座堰闸,并下延至雷公滩、自流井老新桥处。节节筑堰,层层截流,提高水位,大畅舟行。这一系列盐运堰闸还共同构成了世界上建成最早的梯级盐运水利工程体系。此外,这一系列的盐运堰闸,虽发端于艾叶境内的重滩闸,但因艾叶滩闸最为壮观,两岸风景最佳,后人将其定为盐运枢纽的首端,艾叶滩也因此获得“盐运第一滩”的美誉。

    

八里秦淮,水路风光起点



    正是因为建成了梯级盐运水利工程,艾叶滩也愈加繁忙了。天车林立,百橹争摇,艾叶产区的原盐就通过旭水、釜溪两河,入沱江,下长江。这里更是驮马不绝,通过盐运陆路入嘉州,进康藏,下云贵。《荣县志·水道》记载:“(荣溪)东延艾叶滩,滩下小舟上下,夜分不辍,宛然吴会诸港矣。”艾叶滩水道陆路均成为居民、盐商、盐工商业贸易的通道,其繁华程度也被当地百姓比作南京的秦淮河,因艾叶滩到贡井刚好八里左右,故名 “八里秦淮”。
, 百拇医药
    清光绪年间,盐商黄墩三的儿子黄滨屿在八里秦淮创设花船,供游人泛舟而行,欣赏两岸风光。一时间,仿行者蜂起,作为水路风光起点的艾叶镇,当时就有多达140余只花船。据自贡市作家协会李开杰先生讲述,当年在八里秦淮行驶花船的类型,根据乘船的人数来划定,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大船、中船、小船。大船一般能乘坐二三十人,每日晨昏不绝,在码头招手即停,类似如今的大众交通工具。中船,最多能够承载七八人,大多数为盐商、大户人家使用,提供專船服务。盐商黄墩三一家,就常常下午六七点钟包下一条中船,带着家眷从艾叶滩出发,到长腰滩下船,或是到老街下馆子,或是到南华宫听曲观戏,生活甚是惬意。小船,比较类似如今的商务舱,只能坐二至四人,留下足够的私密空间,供盐商谈买卖。

    坐在花船上,旭水河的两岸在缓缓后退,八里秦淮充盈着移步易景的雅趣。无论是在艾叶听滩,还是横街转盐,总让人在感叹梯级水运智慧的同时,不忘尽享眼前的水路风光。也许,这里绵密不绝的盐场、繁荣昌盛的盐运和号声震天的盐工不会复现,但路转艾叶忽见,所有盐的记忆都会在这里找到归属,拉近我们与艾叶之间的距离。, 百拇医药(胡慧灵)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