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1
编号:13793669
紫禁城与“香山帮”(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21
     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蒯福率领工匠开始了北京宫城的建设工程。四年后,紫禁城初步建成。蒯福因“能大营缮”受到嘉奖,被任命为工部营缮司营缮所丞。年轻的蒯祥也因技艺出众被授予“营缮匠”。

    新皇宫落成不久即遭火灾。当时,国力衰弱,永乐帝无力重建“三大殿”,北京皇城的大规模建造工程就此停摆。蒯思明告老还乡,蒯福、蒯祥父子则留在皇城,继续他们的工作。

    经过“仁宣之治”,明王朝国力增强,皇城的修葺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朱祁镇明确南京的陪都地位,改去北京各府、部、司、寺、院、局原官印中的“行在”二字,真正确立了北京的政权中心地位,政府各部门的衙门也需按礼制规定重新设计部署。于是,蒯福、蒯祥父子又主持了长达五年的五府六部各文武诸司的建设工程。这时,蒯福已是66岁的老人,他的儿子蒯祥则正值壮年;所以,历代史学家都认为,这次工程是蒯祥负责设计营造的。北京城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正统十二年(1447年)闰四月, 蒯祥以修城功升为工部主事,蒯福正式退休。
, 百拇医药
    

“蒯鲁班”巧手造殿堂



    蒯祥从小承袭祖业,随父学艺。由于父亲教导严格,加上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好学肯钻,能举一反三,有所创造,技艺长进很快,不到成年就能独立“主大营缮”,有“巧木匠”之称。他不仅精通木工,而且对石、土、竹、油诸工种也掌握自如。在三十多岁时,蒯祥已精于“尺度计算”和“牌卯技巧”,制作的木构架用料经济,构造坚固。他又擅长彩画,传说能左右手同时绘龙,“合而如一”。

    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上的斗拱

, 百拇医药     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朱祁镇登基,令蒯祥设计、施工重建“三大殿”和乾清官,同时增建坤宁宫。此时的蒯祥经过十多年在京师的建筑经历,技艺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据史料记载,他“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者。每修缮,持吃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不失毫厘”。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至正统五年(1440年),“三殿”“两宫”全部竣工。由于蒯祥“指挥操作,悉中规制”,因此,“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

    除了宫城,蒯祥参与设计营造的主要工程还包括:景陵的地面建筑、五府六部和文武诸司衙署、南宫、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等殿宇)、裕陵和承天门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承天门的设计与营建。

    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宪宗下旨重建承天门。在其后的几个月里,蒯祥倾尽全力,终于在九月二十二日建成承天门。

    作为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门楼,承天门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天子乃“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的象征。城楼里,60根巨柱林立,井然有序,金砖铺地,一平如砥。梁枋、斗拱、天花上彩绘吉祥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图案是龙—承天门上一共雕绘了932条龙纹,分别作引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姿态,刚健奇伟,栩栩如生。其上的彩凤图样,用色浓重奔放,富丽辉煌,在红色与绿色的糅合之中形成律动。而今,这座造型庄重、气度威严、装饰华美、色彩鲜艳的天安门已成为祖国首都的象征。毫不夸张地说,蒯祥使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 http://www.100md.com
    蒯祥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善于技术创新。他发明了宫殿、厅堂建筑中的“金刚腿”和“活门坎”,还擅长宫殿装饰,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墓御窑烧造的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直到明宪宗时,年逾八旬的蒯祥仍执笔供奉,皇帝则每以“蒯鲁班”来称呼他。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三日,蒯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皇帝派人致哀,并给予了其最隆重、最高规格的入土仪式—赐葬。不久,蒯祥的灵枢回到家乡,葬在如今属于苏州吴中区青口镇的渔帆村。其祖父、父亲皆被封为侍郎,二子亦得到荫封,蒯祥当年的居住处、营造业工匠聚集的那条巷子也被命名为“蒯侍郎胡同”。

    

“香山帮”营造享盛名



    紫禁城的营造无疑是一项浩繁的工程,纵使蒯祥等人的本领再超群、技艺再精湛,也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完成。事实上,在其身后,站着一个汇集了众多能工巧匠的群体。史料表明,明代南京城和北京城的兴建,尤其是北京紫禁城、坛庙、陵寝等主要建筑的营造,多出自这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建筑帮系—“香山帮”的匠人之手。“香山帮”匠人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大工。
, 百拇医药
    香山是苏州地区的一个地名,原称南宫乡,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的太湖之滨,传说是吴王的离宫—南宫所在。“香山帮”一词最早见于刻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石碑,碑文中稱:“水木匠业,香山帮为最。”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使用“香山帮”这个明确称呼的文献资料。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香山帮”指的是以香山地域为中心集结形成的水木匠人,他们以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和建造文化传统为依托形成帮派,按地缘和血缘为基础形成工匠团体,其包含的工种和技术繁多而享誉盛名。后人便以地域名称—香山作为他们帮派的名称来称呼。

    由于蒯祥技艺高超、成绩斐然、声名显赫,当年的“香山帮”匠人虽供奉鲁班像,骨子里却将蒯祥尊为“祖师爷”。其实,把蒯祥称为“香山帮”的“鼻祖”并不恰当,因为“香山帮”的历史要久远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士、农、工、商的行业划分,各行业之间不能越界,并采用严格的户籍制度进行管理,以便国家征调。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消耗吴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除了遣送西施等美人外,还派出大量的营造工匠前往吴国为吴王建造华美的宫殿。馆娃宫就是代表作之一。, 百拇医药(陈燕琪)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