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268214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日 尹永胜
第1页

    参见附件(211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应用于全髋置换术中的疗效。 方法 全髋置换术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对照组,未行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Ⅱ组为试验组,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观察两组血压变化、出血量、手术时间、异体血输入量。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术后1日、术后7日监测Hb、Hct,观察疗效。 结果 Ⅱ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Ⅰ组(P<0.01),术后及术后一周Ⅱ组Hb明显高于Ⅰ组,Hct则低于Ⅰ组(P<0.05),术中Ⅱ组输血例数、输血量、输液量、尿量均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应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全髋置换

    全髋置换术由于创面大,骨髓腔损伤,病人出血量多,如何减少术中出血,是临床医生应考虑的问题。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是在麻醉诱导后和手术开始前输注一定量的血浆代用品将血液稀释以扩充容量,增加体循环量,建立一定的血液储备,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用性,控制性降压指用一定的药物,将血压降低到一定水平,减少出血,同时保证重要脏器的正常血供。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重要措施,两年来笔者将两者联合应用于全髋置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全髋置换术择期手术病人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0~67岁,体重50~68 kg。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生化和凝血功能均正常,血红蛋白(Hb)≥120 g/L,红细胞比容(Hct)>35%,白蛋白>35 g/L。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Ⅰ组为对照组,未行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Ⅱ组为试验组,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比较(略)

    2.麻醉前用药及术中监测 所有病人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以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尿量、出血量和输血量。出血量采用纱布称重法加吸引瓶内血量。

    3.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1~0.2 mg/kg,芬太尼2~3 μg/kg,异丙酚1~2 mg/kg,阿曲库胺0.5~0.7 mg/kg,待肌松完全后经口明视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维持PETCO2在30~40 mmHg。麻醉维持采用异丙酚200 mg加芬太尼0.1 mg微泵15~30 ml/h泵入,术中适量追加芬太尼、阿曲库胺。麻醉诱导成功后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监测平均动脉压及抽取动脉血行血常规、血气分析;行颈内静脉穿刺测中心静脉压(CVP)。两组手术均于麻醉诱导后半小时开始。

    4.血液稀释方法 两组均输平衡液6~8 ml/kg以补充术前禁食丧失的体液量,Ⅱ组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按照15 ml/kg,50 ml/min,输入6%HES,使Hct维持在25%~30%后减慢输液速率,术中输血量以等量HES补充,尿量和创面蒸发水份约6~8 ml/(kg·h)平衡液补充。Ⅰ组用平衡液补充生理需要量及失液量。全部病人当Hb<80 g/L或Hct<25%时输入同型异体血。

    5.术中控制性降压 Ⅱ组在手术开始后维持吸入1%~3%异氟醚调整麻醉深度,配合手术适时降压采用硝普纳3~6 μg/(kg·h)微泵泵入,维持血压90/60 mmHg左右,MAP在60~70 mmHg,高血压病人降压不超过原水平的30%为宜。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后,停止控制性降压。

    6.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持续监测SBP、DBP、MAP、BHR、CVP、SpO2、PETCO2。术中监测尿量,称重法测定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异体血输入量。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术后1日、术后7日监测Hb、Hct,常规复查肝肾功能,观察患者神志情况。

    7.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Ⅱ组手术时间为105.0±17.1 min,Ⅰ组手术时间为122.0±21.2 min,两组比较t=3.418,P<0.01,Ⅱ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Ⅰ组。

    2.两组手术前后Hb、Hct比较 两组病人术中SBP、DBP、MAP、BHR、CVP、SpO2、PETCO2均在安全范围,术后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未见神志异常。术前、术后和术后一周Hb、Hct有明显差异,Ⅱ组Hb明显高于Ⅰ组,Hct则低于Ⅰ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和术后一周Hb、Hct比较(略)

    注:同组与术前比较,※P<0.01

    3.两组术中输液情况及尿量比较 两组病人术中Ⅰ组20例输入异体血400~1000 ml,Ⅱ组9例输入异体血300~600 ml,Ⅱ组输异体血比例明显少于Ⅰ组(P<0.01),Ⅱ组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少于Ⅰ组(P<0.05或<0.01)。输液量及尿量则明显多于Ⅰ组(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术中输液情况及尿量比较(略)

     讨论

    由于输异体血有可能导致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等血源性疾病传播及肌体免疫力下降,减少输血并发症日益成为广大医生关注的问题。节约血源,减少术中失血,特别是红细胞的丢失也是麻醉医生研究的重大课题。正常情况下,当平均动脉压(MAP)波动在60~150 mmHg之间,脑血流灌注量可无改变,但当MAP低于60 mmHg时,脑血管的这种自动调节功能减弱或消失,所以临床上以MAP不低于60 mmHg,老年人不低于80 mmHg为依据[1]。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有取长补短的作用[2]。血液稀释后改变血液流变学,使血液黏滞度减少,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微循环;控制性降压,则降低血管压,平衡组织液生成滤过,从而克服血液稀释后组织间液增多的缺点。 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一方面避免短时间内血容量过大对于心脏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减少了手术创面的渗血;另一方面保证了足够的血容量储备,防止了可能导致的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不足。控制性降压采用异丙酚复合硝酸甘油, 异丙酚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使全身血管阻力减低[3] ,硝酸甘油使容量血管扩张,减少心脏前负荷,同时使外周阻力下降,产生心脏后负荷减轻。两方面的有利因素,可使每搏量和心脏排血量无大影响,而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可预防麻醉过程中的心肌缺血[4]。

    Ⅱ组患者术中患者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中心静脉压均在正常范围,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输异体血的比例和量明显减少,术后、术后一周血红蛋白的量明显高于Ⅰ组,提示有效的减少了血细胞的丢失,达到了血液保护的目的。术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心衰和肺水肿,无智力障碍,说明术中各脏器灌注良好。

    综上所述,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应用于全髋置换手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取得良好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庄心良,蒋 豪,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565.

    [2]安 俐,薛富善.现代麻醉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5.

    [3]陈伯銮.临床麻醉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8-496.

    (编辑:潘明志)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启东 2262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