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3509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中西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王维钊
第1页

    参见附件(286KB,2页)。

     【关键词】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承气汤;足三里穴位注射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这类肠梗阻有它的特殊性,处理方法和其它梗阻截然不同,常规西医方法为禁食、胃肠减压,应用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等[2],我科1994~2001年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承气汤及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9~72岁。临床症状及体征:轻度腹痛24例,阵发性腹痛8例,均有腹胀,较重的有17例,呕吐6例,肠鸣音弱16例,肠鸣音未闻14例,可闻气过水音19例。X线腹部平片提示,30例小肠有不同程度积气、积液,有2例肠管积气明显,无积液,本组病例均无典型机械性完全梗阻X线表现。B超检查32例,提示腹腔积气明显,腹腔积液不明显。发病前手术类型:8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3例胃大部份切除术后,11例阑尾穿孔术后,6例结肠癌根治术后,4例急性胰腺炎并腹膜炎术后。

    2.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加生理盐水[3],中药用大承气汤加减,主要药物有: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西药中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反应。

    3.治愈标准 肛门恢复每日排气排便,进食后无腹胀、腹痛,腹软,坚韧感消失,肠鸣音恢复,无气过水音,腹部X线检查无肠液平或仅有一个肠液平。其中最主要是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4.治疗结果 本组32例全部治愈,梗阻解除时间最短2天,最长17天,其中1例在半年后梗阻复发再次住院,其余病人未见复发就诊。病人平均治愈时间8.5 d。

     讨论

    1.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早期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术后1~3周。长时间的肠管暴露,广泛粘连的分离或肠手术操作、腹膜炎、腹腔积血、积液或坏死组织及异物的刺激可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和肠管粘连,导致肠麻痹,粘连和不通畅而造成梗阻[4]。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肠梗阻有相同之处,都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明显的特殊性。病人除有近期腹部手术史外,较明显的特征是病人术后曾有少量通气或通便,但不能据此认为胃肠道功能已经恢复,一旦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由于梗阻原因中有麻痹因素,所以通常只表现为胃肠道不通畅,而腹胀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那样显著,腹痛也较轻。病人有剧烈的腹痛时应警惕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能为弥漫性,也可能局限于腹部某一处,这主要取决于腹部手术和肠管受累的部位和范围。局限性病变最多见于切口下方。患者无高热,腹胀一般为对称性,无肠型或蠕动波。腹部触诊有柔韧感,但各部位的柔韧程度不均一,最显著的部位即是肠管粘连最重的部分,一般位于脐周或切口下方,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部叩诊多为实音;肠鸣音减弱、减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梗阻的逐渐缓解,肠鸣音渐渐恢复。全腹CT检查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等现象,同时有助排除腹部其他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早期炎性肠梗阻须注意与粘连性肠梗阻相鉴别,术后肠粘连发生情况较多,但肠粘连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肠梗阻。常见的如因肠袢间紧密粘连成团或固定于腹壁,使肠腔变窄或影响了肠管的蠕动和扩张;肠管因粘连牵扯扭折成锐角;粘连带压迫肠管;肠袢套入粘连带构成的环孔;或因肠袢以粘连处为支点发生扭转等。在上述病变基础上,肠道功能紊乱、暴饮暴食,突然改变体位等,往往是引起梗阻的诱因,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须及早进行手术,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炎性肠梗阻的病程较长,国外统计治愈时间约17天[5],本组平均治愈时间8.5天,可能与样本例数尚少有关。由于禁食时间长,病人的营养状况难以维持,营养不良可加重肠壁水肿,不利于肠管粘连的消散和肠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及早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和粘连松解,但长期大量运用可以加重水电解质紊乱。本组病人使用不超过一周。中药方剂以“大承气汤”为主[6],可辩证加减,适量水煎后从胃管注入,一天2次(早晚各1次),每次200 ml,注入胃管后夹管4小时。大承气汤对胃运动表现出先抑制后兴奋的作用特点,给药后1~3 h,胃运动(蠕动)呈逐渐加强趋势,4 h后作用逐渐减弱,可持续6~8 h。本汤剂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大承气汤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提高感染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②对肠源性内毒素的影响:对大鼠进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ETM)造模,经口投予大承气汤,结果呈保护效应。能明显抑制PLA2活性的升高,有益于减轻组织的损害,又可阻止SOD活力的下降,从而增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③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对胃运动表现出先抑制后兴奋的作用特点,给药后1~3 h,胃运动(蠕动)呈逐渐加强趋势,4 h后作用逐渐减弱,可持续6~8 h。④对肿瘤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冲剂用于术前肠道预洁与常规服用抗生素和肥皂水灌肠相比较,能明显降低手术对恶性肿瘤患者产生的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的分泌,促进手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⑤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感染的小鼠均有良好保护作用,表明大承气汤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6]。本组还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足三里穴位,中医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便秘等,中医中穴位的调节治疗是双向调整作用的,它不同于药物的单向作用,通过中药及穴位注射达到减少炎症反应的目的,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单纯西医治疗只能是减压,调整营养、电解质,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炎症反应,但对胃肠动力的恢复略显被动。通过中医中药及穴位刺激,激发人体内在调节机能,最大限度促进恢复,通过部分病例治愈时间的对比,认为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特别提防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绞窄现象,表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有误,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朱维铭,李 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7.

    [2]施宝民,王敬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19(8):488.

    [3]秦新裕,刘凤林.重视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49.

    [4]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5]Pickleman J,Lee.R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nn Surg,1989,212(1):216.

    [6]李家邦,高鹏翔.中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6-243.

    (编辑:梁明佩)

    (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桂林 54100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