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35066
后内侧半管状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罗栋新
第1页

    参见附件(268KB,2页)。

     【关键词】 胫骨后内侧固定;半管状钢板;胫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是全身长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近年来AO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治疗上以钢板加压内固定为主。随着手术原则的不断改善,BO的理论已经被大多临床医师所理解和接受,并不断应用于临床。2002年~2005年我们收治胫腓骨骨折80例,依据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均采用半管状钢板于胫骨后内侧内固定,经过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例中,男性64例,女性16例。年龄18~65岁,均为胫腓骨双骨折。其中开放骨折25例,闭合骨折55例。按Jnhner和Wruhs[1]分型标准:简单型骨折10例,蝶形型骨折48,粉碎型骨折22例。

    2.治疗方法

    (1)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周径1/3或1/4半管状钢板做内固定,钢板有六孔、五孔、四孔。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通过后内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口平行于胫骨后内嵴,向后大约1~2横指切开,术中显露并保护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直达后内嵴。切开骨膜将肌群向后牵开。骨折试行复位成功后,依骨折部位和胫骨的生理弧度在钢板的孔间预弯钢板,在尽可能少剥离骨膜的条件下,将半管状钢板放置于胫骨的后内嵴上,术中行X线检查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后,再以螺丝钉固定钢板。视情况可以用皮质骨拉力螺丝钉固定蝶形折片,平衡钢板内固定。

    (2)术后处理 术后依据骨折部位和稳定情况选择用或不用外固定:由于骨折多见于胫腓骨中下1/3,骨折接近踝关节,选择固定的钢板较短,固定不牢固;或由于骨折粉碎比较较重,骨折复位后的骨性支持难以达到稳定,本组对于30例蝶形骨折和22例粉碎骨折的病例,术后均采用了石膏托过膝的外固定。早期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以及足趾和踝关节的屈伸功能训练。对于固定牢固的稳定骨折约在术后6周左右,拆除石膏托外固定,在支具或石膏夹板的保护下,扶双拐下地活动,先部分负重,逐渐增加重量。在骨折愈合之后,再完全负重并取出内固定物。对于术中见骨折复位后,骨性稳定较差的病例,需要定期X线检查,依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拆除外固定和负重锻炼的时间。

     结果

    本组随访80例,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8.7个月。除了4例开放性骨折皮肤挫伤严重,出现切口皮瓣坏死,伤口Ⅱ期愈合外,其余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10例,骨不连3例。除3例骨不连外,其余77例的愈合时间为3.8~11个月,患者伤肢膝关节,踝关节主被动活动均正常,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钢板于术后12~24个月取出。平均18个月。按Johner and Wruhs疗效标准[2],骨折愈合优良率达96.60%。

    讨论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钢板,交锁钉和外固定器等。但骨折迟缓愈合、费用较高等问题不容忽视。小腿双骨折大部分是先前移位,向内成角,所以内侧是胫骨骨折的张力侧[3],半管状钢板于后内侧固定胫骨,符合张力侧内固定的原则。本组以后内侧半管状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病例均合并腓骨骨折。内侧是张力侧的小腿双骨折,内侧骨膜通常会有较严重的损伤,外侧比较完整的骨膜提供的血运对于骨折愈合的重要性就更大了。本组后内侧半管状内固定相比较于钢板置于胫骨外侧的内固定方法,起到了保护对侧完整骨膜的作用,也就是保障了尚存的骨膜血供,愈合优良率较高,达96.60%。

    目前临床上半管状钢板多用于腓骨、指骨和掌骨骨折的内固定。由于胫骨后内嵴大部分节段均呈弧形,半管状钢板形状与之吻合。通过后内入路,直达后内嵴,在最少剥离骨膜的条件下,将半管状钢板固定于胫骨后内嵴上,十分稳定。后内嵴皮质厚,螺丝钉在该处的把持力很强,更有利于达到稳定的固定。胫腓骨骨折致伤的外力大多来自于外侧,因此如果是开放伤,伤口也多位于外侧。应用后内侧半管状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钢板置于后内侧,多可避开开放的创口,首先利于开放创口的清创,再者半管状钢板厚度比较薄,有利于关闭手术切口,减少出现关闭切口困难,皮肤的坏死、感染,钢板外露之类的问题发生,这些优点对于开放骨折尤为适合。半管状钢板相对于加压钢板较薄,在术后患肢的负重功能训练中骨折的折端存在“微动”现象,这样就会反复的产生初始骨痂反应,利于骨折愈合。既符合BO固定原则,也降低了钢板内固定造成的远期应力遮挡作用。有限的内固定使骨折端有一个良好的应力环境,可加速骨折愈合[4]。本组10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在石膏夹板保护之下,进行不完全负重功能训练,并逐步增加负重量,每半月复查1次X线监测内固定物的位置及骨折愈合的情况,最后均达到骨性愈合。我们认为,虽然本组治疗方法没有达到绝对的牢固内固定,但在外固定的保护和X线的监测之下,患肢进行早期的不完全负重和关节屈伸训练,对于骨折的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组3例发生骨不连,可能与骨折粉碎严重,术中为达到解剖复位,骨膜剥离较重,血运受损大,碎骨片术后缺血坏死等有关。考虑到胫骨干的皮质骨再生能力较差,对于严重粉碎的骨折,术中应该植入松质骨条或异体骨来促进骨折的愈合,避免骨不连的发生。本组治疗方法的缺点:由于半管状钢板较薄,无加压功能,临床上对于那些术中不能获得骨性稳定的不稳定骨折的病例,固定不牢固,不能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需要较长时间的石膏托辅助外固定。

    参考文献

    [1]Johner,R.Wruhs,O.Cl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M].Clin Orthop,1983,178:7-25.

    [2]刘云鹏.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4-235.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官 众.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1/3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757-758.

    (编辑:梁明佩)

    (辽宁省铁岭市中医医院,辽宁铁岭 1120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