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35028
微创穿刺结合负压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3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张高炼 黄海能 赵 邦 邓元央 黄华东
第1页

    参见附件(133KB,1页)。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负压引流

    我们自2004年2月份开始应用微创穿刺结合负压球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从2004年2月开始,将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随机分为微创穿刺结合负压引流术组(甲组)和单纯微创穿刺引流术组(乙组)。甲组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48~92岁,平均63.08±10.26岁;乙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0~88岁,平均62.09±11.08岁;两组病人入院时血肿量:甲组20~118 ml,平均51.81±18.09 ml;乙组18~120 ml,平均50.36±19.91 ml。两组病人血肿量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程1~4个月;出血部位无明显差异,主要分布于额颞、顶、枕区。临床症状:头痛40例,呕吐9例,肢体无力41例,偏瘫18例,精神异常8例。

    2.治疗方法 53例病人均采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内径3~4 mm,末端有侧孔。根据CT定位,在头部画线、消毒,在血肿最厚部选择进针点,测量该处颅骨厚度,选定长约1.5~3.0 cm的一体化钻头,连接固定于电钻搬机,沿血肿方向穿刺进针,钻通颅骨边血肿腔,将钻头与电钻分离,三通针外套卡紧在颅骨上,拧紧密封盖,侧管接引流管30例,23例侧管接负压球(0.5 kPa)。术后3~5 d拔管,复查CT。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微创穿刺结合负压引流组(甲组)20例患者残腔积气积液完全消失,3例虽有积气积液,但量均明显减少。单纯微创穿刺引流组(乙组)13例患者残腔积气积液完全消失,17例残腔不等的积气积液;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10.54(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甲组引流效果较乙组优(见表1)。

    表1 两组引流效果的比较(略)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具有包膜的血肿,其典型表现是血肿腔外膜厚度大于内膜厚度[1]。绝大多数都患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而非损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其中主要与病人的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血肿液高渗透性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使纤溶系统亢进,促使出血亦是CSDA形成的主要原因[2];另外由于内外膜有许多穿通血管,因此病变内反复出血,从而导致血肿逐渐增大。本病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法有钻孔引流、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及微创穿刺引流术等等。但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然很高(3.5%~38%)[3]。血肿复发的常见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等等。我们采用微创穿刺结合负压引流术能进一步清除血凝块,明显减少残腔积气积液;同时由于血肿内包膜菲薄透明,纤维组织有一定张力[4],负压引流技术可令内外包膜互相贴附,减少死腔,迅速减少硬膜夹层内血肿和积气而达到血肿自然愈合的目的。另外,手术引流期间要绝对卧床,给予等渗液体静脉滴注,促使受压脑组织快速膨胀,同时给予抗炎。而行负压引流时可不需头低脚高位,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及不便。我们认为微创穿刺结合负压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较经典方法更具临床应用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金 维,张树方.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4):203.

    [2]胡 飞,王建一.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发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6):352.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36-338.

    [4]程化坤,高宏伟,青松文,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理的电镜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2):81.

    (编辑:崔群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西百色 5330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