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35150
21例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钱振华 赵光明 谢玲玲
第1页

    参见附件(255KB,2页)。

     【关键词】 胆囊肿瘤;临床分型;病理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比较低,但是由于症状、体征往往与胆囊炎和胆石症相类似,容易混淆,大部分胆囊癌是在胆囊手术时发现,发现时已为晚期,故对胆囊癌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讨论有一定意义。本文收集了原发性胆囊癌21例,就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3年7月至2002年7月9年内胆囊手术标本21例并经病理证实的病例。标本均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其中男3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6;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47岁。45~50岁3例,56~60岁5例,61~65岁5例,66~70岁3例,71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6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本组21例均有此症状,黄疸10例,恶心呕吐10例,畏寒发热3例,上腹部出现包块6例,出现恶液质2例。

    2.肉眼观察 胆囊体积增大16例,胆囊萎缩5例。肿瘤发生在体部16例,底部3例,颈部2例。肿瘤均为单发性。肿瘤肿块大体分成三型,①浸润型:本组有14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黏膜面粗糙呈颗粒状,与周围正常组织有逐渐过度。②乳头突起型:本组有5例,黏膜表面呈乳头状、菜花状,与周围黏膜界限不清。③溃疡坏死型:本组有2例,黏膜呈污秽紫黑色,溃疡表面有坏死复盖,与周围正常黏膜界限模糊。肿瘤切面因肿瘤实质不同,分别呈灰黄色、灰白色,质硬或软。

    3.标本组织学检查 本组标本占同期胆囊切除标本送验总数(2020例)的1.1%。胆囊癌组织学类型是:①高分化腺癌5例。②乳头状腺癌3例。③低分化腺癌10例。④黏液腺癌1例。⑤鳞形细胞癌2例。

    结果

    临床均作B超检查,其中2例诊断为胆囊癌,1例疑似胆囊癌,其余18例诊断为胆囊炎或胆石症。本组病例手术后临床明确诊断10例为癌。其中合并胆囊结石者10例,占本组病例的47.6%。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者9例,被粘连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肠、肝、胆总管等。肿瘤间质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间质内各类炎症细胞浸润。

    讨论

    胆囊癌主要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相似,实验室无特殊指标,本组均作B超检查,仅2例作出胆囊癌的描述诊断,1例结合临床考虑,18例诊断为胆囊炎或胆石症,故在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如遇到患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中老年女性患者伴顽固性右上腹痛,要考虑此病的发生。从本组病例临床资料来看,发病年龄高峰为56~60岁、61~65岁两组。男女之比约为1∶6,与文献报道相接近[1,2]。故有人认为预防此病的最好方法是对60岁以上具有胆囊疾病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3]。胆囊癌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胆囊炎、胆石症的长期刺激与胆囊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4],也有人认为胆石中胆蒽和甲基胆蒽等化学成份有致癌作用,胆汁内的细菌作用和化学反应可形成胆蒽和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而甲基胆蒽能溶解于胆固醇内构成结石,此种含致癌物质的结石长期作用于胆囊黏膜而致癌[5]。本组有10例伴有胆囊结石,占本组病例的47.6%。

    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主要是胆囊慢性炎症刺激或癌组织向临近器官侵犯的结果。胆囊肿大的肿瘤都是局灶性的,胆囊尚有贮存胆汁的作用,但浓缩功能不良,加之炎症渗出,故胆囊肿大。萎缩的胆囊纤维化十分明显,在临床诊断中提示胆囊萎缩可能发生癌肿。本组病例胆囊增大16例,萎缩5例。在肉眼观察中,本组出现浸润,乳头突起和溃疡坏死三种类型,因此胆囊标本取材要注意增厚隆起、黏膜粗糙或者颗粒状部位,对黏膜乳头状突起或溃疡坏死者要重点检查。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居多,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6,7]。本组以腺癌为主,占71.4%,另见乳头状腺癌3例、鳞形细胞癌2例、粘液腺癌1例。

    对胆囊高分化腺癌的诊断有时需要与胆囊炎或胆石症引起的黏膜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相鉴别,更要注意与胆囊慢性炎时在固有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中出现的罗阿氏窦(RokifanskyAschoff氏窦)相鉴别,后者有被误为高分化腺癌的浸润。一般来说,高分化腺癌的腺管形态的排列方向甚不规则,呈分枝状或鹿角状,腺管斜行或长轴平行于囊壁。而良性病变(如慢性炎),腺管较规则,圆正,多向囊壁呈垂直性生长。而胆囊癌则腺体大小悬殊,密度高,可出现共壁、筛状结构,核之异型比炎症或胆石症之黏膜上皮增生明显,核大小不一、核浆比例失调、染色质增多,常出现1~2个增大的核仁和少数病理性核分裂。此外向壁层浸润往往是呈弥漫性,这些都有助于高分化腺癌的诊断。关于鳞癌的组织发生总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胆囊黏膜的多能性基层黏膜发生,但也有人认为是胆囊黏膜上皮鳞状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的[8]。本组出现2例鳞癌。

    胆囊癌的好发部位不一,本组以胆囊体部为最多,其次是胆囊底部,颈部癌种最少,故在病理检查时应多取材,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石景森.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与诊断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9(2):70-73.

    [2]RS Jones,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Surg Clin North Am,Dec 1990,70(6):1419-1428.

    [3]刘国礼.胆囊癌与胆管癌认识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9,16(2)∶91.

    [4]武汉医学院.外科病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225.

    [5]黎东明,梁力健.胆囊癌127例诊治临床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5,5:324.

    [6]韩 玥,赵 波,石景森,等.原发性胆囊癌1898例病理类型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17-18.

    [7]JH Donohue,AK Stewart,HR Menck.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report on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1989-1995[J].Cancer,Dec 1998,83(12):2618-28.

    [8]石景森,杨毅军.原发性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5(6):379-380.

    (编辑:崔群飞)

    (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吴江 2152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