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57405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5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邓肖英
第1页

    参见附件(1602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外治和内治法联合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的疗效。

    方法 将150例门诊确诊为腰椎骨质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50例采用拔罐法和内服中成药治疗,并与50例单用拔罐法外治(对照A组)和50例单用口服中成药内治(对照B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病程≤1年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病程>1年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罐法并口服六味地黄丸及丹参片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较好,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关键词】 骨质增生;腰椎;拔罐;口服中成药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03-02 中图分类号:R 6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28

    近年来,笔者以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50例,并与单种方法治疗100例作对照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50例门诊患者,均经X线摄片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症,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腰椎骨质增生症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腰椎结核、肿瘤及椎体滑脱等。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A组、对照B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2.00±7.34)岁;病程(1.58±0.36)年。对照A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3.00±6.78)岁;病程(1.53±0.42)年。对照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1.00±6.78)岁;病程(1.55±0.43)年。三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1)治疗组:①拔罐:取穴根据腰椎X线片显示的腰椎病变部位,取相应腰椎上下督脉经穴和双侧华佗夹脊穴,另取肾俞、委中、承山及腰部阿是穴。每次选取3~5穴拔以火罐,留罐15分钟,起罐时可见罐中所拔部位微紫充血,即可取得满意效果。隔天1次,14次为1个疗程。②口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9 g/丸,每次1丸,每天3次,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天3次,连用2周。

    (2)对照A组:只用拔罐法,拔罐取穴及方法同治疗组。

    (3)对照B组:只用口服中成药,药物及方法同治疗组。

    3.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腰骶部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腰骶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好转;无效:腰骶部疼痛无变化,活动功能无好转。临床治愈+好转合计为总有效。

    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E 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三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2.治疗组不同病程的疗效比较治疗组病程≤1年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病程>1年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治愈前后X线对比 在三组临床治愈者中各随机选10例共30例行治疗前后X线摄片对照观察,结果除个别病例脊柱生理弧度稍有改变外,其骨质增生情况均无变化。说明三组之疗效均非直接改变骨质增生本身而取得。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又谓肾之藏精,主骨生髓,并通于脑;而肝则主一身之筋,故肝肾亏虚,常病之于腰。同此而论,腰椎骨质增生者,多兼有肝肾亏虚诸证候。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腰椎属督脉循行部位,足太阳经循布于腰两侧,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督脉具有统督一身阳气的功能,腰部为膀胱经气血流注部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若督脉、膀胱经与肾经脏腑阴阳失调,督脉阳气不振,膀胱经血脉凝涩瘀滞不通,而感受外界之风寒湿邪,乘虚内袭,邪气胶着腰部,因而督脉经气受阻,不通则痛,邪结瘀滞,腰椎骨质增生由此而起,故此症见腰痛难忍。同时骨质增生区及邻近组织,因长期受压刺激,而出现循环障碍,组织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导致局部充血、渗出、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腰痛或下肢麻木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应用拔罐来治疗腰椎骨质增生,减轻骨质增生患者的症状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取穴应重视督脉及华佗夹脊穴的应用[1]。督脉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主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故取督脉经穴和双侧华佗夹脊穴进行拔罐。本组病例辨证论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按循经及背俞取穴原则,着重疏通督脉、膀胱经、肾经之气血。取夹脊穴拔罐可调理膀胱经和督脉经气,而达到通络止痛的作用。肾俞为足少阴背俞穴,拔罐此穴能直接补益肾气,并可祛除腰部寒湿之邪; 根据四总歌诀中“腰背委中求”,取腰痛经验穴委中,又是足太阳经下合穴,能起疏导膀胱经气机作用。膀胱之脉,挟脊抵腰络肾,遁经远取承山,以通调足太阳经气。腰部阿是穴属近部取穴法,可疏通局部经筋、脉络之气血。用拔火罐进行治疗,能温补元阳,宣通经络,祛寒除湿,消疾散结,正气得扶,肾气得补,经络气血得疏通,瘀滞、寒湿之邪得除,通则不痛。拔罐法调节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血液与组织的物质交换;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淋巴循环功能,使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恢复人体正常功能。吸拔火罐后引神经体液调节,可反射性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的恢复和再生。吸拔之后,局部白细胞数量可轻微增多和使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和病毒被迅速吞噬,所以有消炎作用[2]。故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腰痛诸症可除。

    拔罐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主要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配以一些养肝益血的药物则效果更好。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至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中医学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方中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为方中的君药。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二者用为臣药。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腰为肾之府,肝肾阴阳平衡,腰痛则解。复方丹参片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方中丹参味苦性微寒,长于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为方中之主药。三七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本方之辅药;冰片辛香走窜,芳香开窍,引药入心,通脉止痛,实验证明一些常用活血化淤中药,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黏度等药理活性[3]。诸药合用有利于改善骨质增生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从而减轻腰骶疼痛及肢体麻木症状。拔罐疗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0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