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2年第2期
编号:11858402
为萎缩性胃炎者选择中成药
http://www.100md.com 1992年2月1日 《祝您健康》 1992年第2期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中医认为,此病主要起因于饮食不节及情志失调两大方面。临床上常表现为胃脘痞胀疼痛,嘈杂,纳呆等。属中医“胃痞”、“嘈杂”的范畴。尽管本病以胃为病变中心,但亦涉及到肝胆脾肾等脏腑,并以寒热湿浊、气血失调为基本病理特点。根据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分成十大证型,并采用不同的中成药随证施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肝胃不和型 常见于萎缩性胃炎的早期,患者多有明显的七情内伤病史。临床可见胃脘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疼连两胁,暖气恶心。大便不畅,太息则舒等症。此型患者宜用舒肝丸合香砂养胃丸治之。其中柴胡、川楝、姜黄、元胡等药最善舒肝破气,宣展肝木疏达之性,木香、砂仁、半夏、茯苓等药则能调中和胃。两者结合,既能制约舒肝丸温燥伤胃之弊,亦可弥补香砂养胃丸舒肝治本之不足,从而共奏疏肝和胃之效。

    肝木乘脾型 常见于萎缩性胃炎的早期,由情志内伤复加饮食不节所致。临床可见脘胁胀闷隐痛,太息则舒,不思饮食,疲倦乏力,大便溏薄等症。此型患者选用逍遥丸颇为对证。方中柴胡、白芍、薄荷有疏肝解郁、宣展气机之功。白术、茯苓、甘草等药则具健脾补中之效。诸药相合,即可发挥调肝扶脾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胆火犯胃型 多见于胆汁反流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以胃脘灼热疼痛、嘈杂、口干口苦、大便干燥难解、小便黄赤为特征,有时伴有恶心、呃逆。治疗宜用龙胆泻肝丸、消炎利胆片,或酌情合用香砂六君子丸等药。其中龙胆草、黄芩、山栀、木通等苦寒之品能直折胆胃火热之邪;茵陈、大黄等则可清热除湿利胆。合用则能有效地清胃泻火、祛湿利胆。

    脾胃虚弱型 其中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及脾虚湿停3个亚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的晚期。患者长期饮食不佳,脾胃运化功能低下,水谷饮食难以转化为营养之物以滋养人体。久而久之,则会出现脾胃虚弱之证。此证治宜健脾益气开胃,常用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一般连服3~5天,即可出现明显疗效。

    脾胃不和型 在萎缩性胃炎中,此型较为多见。常因湿浊痰饮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失常而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临床可见胃脘满闷不适、口中甜腻、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小便混浊等症。此证治宜芳香化湿,调理脾胃。使中焦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此型患者选用霍香正气丸、香砂六君子丸常可获得良效。
, 百拇医药
    肾虚胃弱型 萎缩性胃炎患者因长时间胃纳不振,则可能在胃脘隐痛、疲倦乏力、面黄纳呆等脾胃虚弱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形体消瘦、腰酸腿软的肾精不足之证。此时,可采用滋肾健脾和胃的胃方散治之。其中砂仁、鸡内金、香附等调补脾胃;胎盘、山药等滋养肾精。

    湿热中阻型 也是萎缩性胃炎中较多见的一种证型,临床上可见胃脘持续性胀闷灼痛,口中粘滞不爽,或小便黄赤,伴见心烦易怒、身重如裹等症。此型患者采用摩罗丹、化生平口服液等中成药治疗,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胃镜病理的减轻及逆转,均有较好的疗效。

    阴虚胃热型 多见于体质虚弱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上除了胃皖灼痛、口干口臭、渴喜凉饮、大便较干、小便黄赤之外,还可出现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失眠、消瘦等肾阴不足之证。治宜滋阴降火,选用知柏地黄丸可获良效。若患者大便干燥较甚,数日一解,可合用麻子仁丸;若伴有较严重的失眠症,可合用朱砂安神丸等。

    寒热错杂型 亦为本病临床常见证型。患者既有胃脘灼热、疼痛不止、恶心、泛酸、嘈杂等热邪犯胃之虚,又有胃腹不温、喜温喜按、大便于稀不调等阳气不足症状,故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治宜寒热并举,温脾泻胃。可选用胃舒泰胶丸治之,方中干姜温中散寒,黄柏、白花蛇舌草清热除湿,诸药合用则有温脾清胃、除湿消滞之功。

    气滞血瘀型 多见于晚期萎缩性胃炎,纤维镜及病理活检常诊断为重度胃粘膜萎缩及肠腺上皮异常化生。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消滞,可选用丹参片或加味失笑散。前者主冶瘀血内阻;后者则主冶气滞血瘀。

    以上诸型中所选中成药的用量及用法,均可参见药物说明。难以辨别证型的患者,应主动接受医生的指导。只要选用得当,一般均可收效。, 百拇医药(陈志春)